本报记者 李鹏
一条小巷,能装下多少民生故事?
在鹤壁,曾经“灰头土脸”的背街小巷,如今正悄然变身。石板路平整干净,文化墙韵味十足,“口袋公园”见缝插绿,老街坊们坐在长椅上唠家常……这些城市肌理中的毛细血管,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幸福廊道。
“以前这条路,下雨是泥水路,晴天是扬灰路,现在可不一样喽!”10月27日,站在东一巷巷口,67岁的郭岗生感慨道。书屋、绿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小巷子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这样的变化,源于鹤壁市将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一环来扎实推进。目前,全市已完成91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其中17条被打造为示范巷。
“改哪里、怎么改,群众说了算!”在朝霞南社区爱情主题小巷的改造中,社区党支部书记康瑞娟对此深有体会。
打造爱情主题小巷的灵感,源于居民座谈会上的一个金点子——小巷中有一对夫妻,妻子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丈夫,爱情故事感动四邻。最终,爱情主题从孝道、美食等多个建议中脱颖而出。
改造过程中,群众不仅是建议者,更是参与者。拆违建、清杂物,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就连游园里的一草一木,也藏着居民的巧思。如今,小巷里有爱情花海、许愿树、记忆墙,还有综合性婚姻登记大厅、青年就业创业中心等。年轻人打卡、老人孩子休闲,这里成了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全龄友好型街巷。
在长安巷,以“鹤鹿同春”为主题的文化墙上,浮雕彩绘讲述着国泰民安的故事;在善行路,围绕着“善”文化,“善业、善举、善养、善育”等主题活动展现孝善传统……
“更美更新了!”这是长安巷工作人员邵亚臣这几年的切身感受。这些背街小巷的颜值提升了,如何实现从“一时新”到“长久美”?鹤壁的答案是:精细化管理+共治共享。街道办、商户、志愿者组成“责任联盟”,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一套绣花式管理机制,让小街巷走向大治理。
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聚焦品质提升,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持续提升生活便利性、居住舒适性、公共服务普惠性,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街巷是城市的里子,更是民生的镜子。鹤壁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秦小科表示,鹤壁将背街小巷整治列为惠民便民利民专项行动之一,以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改造为民、改造惠民”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痛点、堵点、热点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背街小巷虽小,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穿行在这些焕然一新的街巷中,你能听到孩子的笑声、老人的闲聊,能看到年轻人拍照打卡、志愿者文明劝导……小街巷有大民生,幸福就在家门口。各地贯彻落实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越来越多的街巷正迎来“华丽转身”,成为有温度、有故事、有品质的城市空间。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