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龙伊
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六医院的院史馆里,一只旧背包静静陈列,向医护人员无声讲述着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这个沾满血渍、边角磨破的救治背包,曾穿越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硝烟。
该院的前身是志愿军总医院,曾涌现出朱勇等一批“战地天使”。而那只背包,正是朱勇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的“救治武器”。
1950年冬,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打响。16岁的护士朱勇写下请战书,奔赴前线。她和战友背着药包,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一次敌机轰炸后,她被浓重的炸药味熏晕,醒来后立即摸黑爬进山洞,把昏迷的战友一个个拖出洞来。旁人劝她歇歇,她回答:“只要我还活着,就要尽最大努力救治伤员!”
战事紧张,伤员难以后送。朱勇就背着药品器械,抬着担架,徒步数里抢运伤员。白天冒着轰炸,夜里摸黑前行。她多次滚下山坡,满身青紫;敌机轰炸时,她用身体护住救治背包。“在战场上,能救人的背包比我的命更重要。”她说。
英雄历史从未走远,英雄故事仍在延续。
近年来,该院弘扬“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胜利”的战救传统,修建院史馆陈列战时实物,以情景再现等方式,让那段历史走进医护人员内心深处。
“每次背上新型救治背包参加训练,我总会想起朱勇前辈的那只旧背包。”军士高舒琪说,“它提醒我们,作为白衣战士,必须时刻准备上前线、救伤员。”
近日,一场实战化卫勤演练激烈进行。高舒琪所在野战医疗队接到前方“伤员”求救信号后,迅速前出。道路被毁,车辆无法通行,医护人员果断背负数十斤重的救治背包徒步奔袭,连续转移多名“重伤员”。体力几近透支,高舒琪依然咬牙坚持。“只要我还有一点力气,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伤员!”高舒琪说。
如今,这只穿越战火的救治背包依然被珍藏在院史馆中,而它所承载的精神,正随着一批批白衣战士的身影,在新时代的强军路上坚定传承。
(汪学潮、戴鹏飞参与采写)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