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据媒体报道,近期,多家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三年期、五年期产品降幅最高达80个基点,“存三年不如存一年”的倒挂现象越来越普遍。有客户经理透露,三年期存款利率将降至2.1%,不少储户赶在22日调降前抢存。从中小银行到国有大行,一连串降息动作,释放出银行负债端收紧的明确信号。
表面看,存款利率下调是被动应对;深层看,是银行对利率走势的主动押注。市场普遍预期年内仍有降息、降准空间,LPR报价或将继续下行。银行若在高息水平上锁定长期负债,未来有可能被高成本绑死,净息差被进一步压缩。因此,提前压降长期存款利率,成为银行优化负债结构、降低成本的理性选择。
对中小银行而言,问题更突出。理财“破刚兑”后,资金大量回流存款,抬高了负债成本;同时贷款需求疲弱、优质资产稀缺,息差空间被持续挤压。一些银行两个月内三次下调利率,甚至停售长期产品,反映出生存压力之大。频繁调整利率,实际上是它们“勒紧裤腰带”,用短期资金的灵活性来换取经营安全。
但对于储户,这场降息潮让“钱放哪儿”成为新问题。长期存款收益优势不再,一年期利率反而高于三年期。一边是定存利率连降,一边是理财、货币基金、国债收益率回升,储户开始重新计算收益账,部分资金正从定期存款流向理财市场。
存款利率倒挂,折射出金融体系的再平衡。一方面,银行借此调整负债结构、释放息差压力;另一方面,也在倒逼自身加快转型,从靠利率揽存转向靠服务留客。对储户而言,单纯依赖存款的时代也在过去,资产配置正从保守走向多元。
总体来看,这一轮倒挂既是利率下行周期的产物,也是银行自我修复机制的体现。当银行控成本、储户算收益,资金的流向正在改变。未来,安全感不只来自利率高低,更取决于银行能否提供稳健、透明、有温度的财富管理方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