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莹莹
在采访张金良之前,我预想了许多关于黄河治理的专业术语,甚至悄悄准备了一长串可能涉及的技术名词。然而见面不到五分钟,那份因未知而生的紧张,便在他平实的语言与谦和的态度中悄然消融。
他刚忙完手头的工作,匆匆赶来。没有高深的理论开场,他开口谈起的,是在河滩上发现的水文痕迹,是某个水文站刚刚传回的最新数据。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面对的不仅是一位工程师,更是一位用心与黄河交流的守护者。
当他讲述为破解一个黄河谜题而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时光时,眼神里是一种近乎执拗的专注。在他心中,治黄从来不只是技术工程,更是一场生命与河流的对话。这种对话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经历的浇灌,更需要一颗赤子之心去守护。
“安澜与协调”,他反复强调这句话——这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宏大的愿景最终要落在具体的人与踏实的行动上。他坦言,治黄研究要甘坐冷板凳,于他而言,这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是年复一年的积累。
问及爱好,他淡然一笑:“写方案、做研究就是我的爱好。”每当触及感兴趣的黄河课题,他的思维便持续奔流,即便深夜醒来也要即刻记下灵感。这份将事业融入生命的执着,让我看到了超越职业的精神追求。
采访结束已近正午,他又立刻投入下一项工作。我忽然领悟:黄河水奔腾不息,看似强大无常,但有一种力量比河水更绵长、更坚韧——那就是如张金良这般,一代代治黄人用信念铸就的守护。这信念,在四十载风沙中淬炼,在无数不眠夜里沉淀,早已融入血脉,比黄河水更深,比黄河情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