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特刊丨小小村落

2025年10月06日08:08

来源:大河网-万博体育下载日报

  民权县王公庄村

  “民权虎”名声响,引客来

王公庄村一角。民权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赵一帆

  秋日的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青砖路蜿蜒伸展,白墙黛瓦间流淌着艺术气息。

  在一间画坊中,村民赵明印正与家人共同为一幅《卧虎图》装裱。喷水、刷浆、抹平、晾干……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这里,是中国画虎第一村——王公庄村。全村1300多人中,有900多人投身绘画及其相关产业。漫步村中,家家户户的院墙与门楣上,老虎图案随处可见。更令人惊叹的是,村民们以画笔为生,每年创作绘画作品超9000幅,年产值接近亿元。

  很难想象,这片艺术沃土曾是贫困村。王公庄村坐落于黄河故道,人均仅有一亩青沙地。过去流传的“王公庄,穷叮当,吃不饱,去逃荒”,道尽了昔日的辛酸。

  转机始于20世纪80年代。几位年轻人尝试以画虎谋生,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拿起画笔。夫妻共绘、父子同墨的场景,渐成日常。

  “当初一幅画仅卖二三十元,如今一些画作能卖到数万甚至数十万元。”当年的画虎青年之一王建峰感慨。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民权虎”声名远扬。村里不仅成立了虎文化传播公司,还注册了“民权虎”“王公庄画虎村”等商标。

  如今,王公庄村的虎画乘着直播的东风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四小虎王”之一的王建峰,在抖音上拥有近17万粉丝,月收入高达50万元。像他一样,不少村民通过网络直播销售画作,收入大幅提升。

  依托中国画虎第一村的名气,王公庄村打造出集虎文化、民宿、民俗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今年9月,通过举办“画虎文化季”,王公庄村共吸引游客约1.2万人次,市集销售额约18万元,画作定制订单增长40%,带动餐饮、民宿等消费超35万元。游客们笑称:“民权虎”的周边文创也卖火了!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来自广州的王玺带着家人专程到此游玩。“在王公庄村画虎学院里可以免费‘偷师学艺’,不出村就有干净整洁的民宿,还能在民俗街区沉浸式感受虎文化,这趟画虎村之旅,值了!”王玺笑着说。

  夜色中,灯带勾勒出村庄曼妙的轮廓,村里的艺术馆和画坊依然灯火通明。农民画家们手持画笔,在宣纸上细细勾勒:一只只威风凛凛的“民权虎”正从这里跃出万博体育下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西峡县简村

  有机水果采摘,乐趣多

简村猕猴桃种植园中,村民手捧采摘下的猕猴桃露出笑脸。王玉贵 摄

  □本报记者 于涛

  成片的猕猴桃园里,饱满圆润的果实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整洁的村道旁,农家乐招牌鲜亮,迎来一拨拨游客……金秋十月,西峡县丁河镇简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富饶的时节。

  10月2日,记者走进村里的一家猕猴桃采摘园,3名游客正提着小篮,穿梭于翠绿藤蔓之下,亲手采摘这份秋日的甜蜜。

  “特意带孩子来体验,既能接触自然,又能吃到最新鲜的果子,很有意义。”来自南阳市区的王先生一边拍照一边笑着说。

  这个位于伏牛山腹地的小村庄,正凭借其独特的生态资源与“采摘+”乡村游模式,在国庆中秋假期为四方游客呈现出一幅“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简村的发展,源于豫西地区优异的生态本底。这里气候温润,土壤富含矿物质,是中华猕猴桃的天然优生区。

  近年来,简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猕猴桃产业作为全村支柱产业来培育。村民们通过引种改良品种,推广有机种植,使这里生产的丁河猕猴桃以色泽好、糖度高、风味浓而声名远播。

  “游客来了,不只能采摘我们的高品质果子,我们还将‘采摘’与本地文化、深度体验巧妙融合,催生了‘采摘+’的多元业态。”简村党支部书记封彦磊介绍,采摘期间,游客不仅可以跟随果农学习猕猴桃的采摘技巧、修剪知识,了解其生长习性,还能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村里的农家乐也纷纷推出特色猕猴桃宴。猕猴桃果汁、果干,乃至以猕猴桃为辅料烹制的乡土菜肴,让游客体验到别样的地方风味。

  简村还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改善人居环境。硬化道路、垃圾分类、栽花种树等措施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发展起特色民宿,让游客不仅愿意来,更能住下来。

  “我们村现在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游客多了,大家的腰包也鼓了。”一位经营农家乐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颗小小的猕猴桃,通过“文化+生态+体验”的深度融合,成功解锁乡村发展的“流量密码”。

  新县田铺大塆

  体验红绿交融,有魅力

田铺大塆风景秀丽。新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于涛

  “给我来两双鞋垫,虎头枕、虎头帽这些手工制品也各拿一件。”

  10月1日,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游人如织。在“文创工坊”店内,一名来自武汉的游客看中了“90后”店主扶银廷家的产品。

  田铺大塆,这个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小山村,依托当地古朴的传统村落和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色遗址,为众多期待一场“红”“绿”交织深度游的旅客,提供了绝佳目的地。

  村后山保留着刘邓大军在此战斗的遗址等,是游客重温烽火岁月、接受红色教育的核心场所。许多家长特意带孩子前来,在青砖黛瓦间追寻先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抬眼望去,蜿蜒的步道旁,革命标语、五角星等元素点缀其间。改造后的红色驿站、主题民宿,让游客在休憩时也能沉浸于红色文化氛围中。

  除了“红”,田铺大塆的韵味也包含“绿”。漫步村中,石板路洁净,竹篱笆齐整,潺潺溪流穿村而过,美不胜收。

  当地严格保护原有的村落布局和生态环境,对传统民居进行“修旧如旧”的改造,最大限度保留了青砖、黛瓦、土坯墙的豫南建筑特色。

  “田铺大塆的活力,在于将‘红’‘绿’资源转化为深度体验。这里不仅是参观地,更是一个可以沉浸其中、互动参与的活力社区。”田铺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启俊说。

  在这里,游客可以穿红军服,走“红军路”,在特定的场景中拍摄主题照片,来一场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

  村里还引入创客小店和特色工作室,游客不仅可以挑选购买精致的文创产品,还能观摩产品制作过程并参与体验。

  “节假日来就餐的客人特别多,根本忙不过来。我家农家乐一年的收入有一二十万元,在家就能挣到钱,特别高兴。”将自家庭院改造成农家乐的村民许秀青说。

  田铺大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激活乡村经济。

  目前,全村已开办20余家特色小店、23家民宿及11家农家乐。2024年,田铺大塆接待游客6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00余万元。

  古老村庄已然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更富得了民的幸福家园。

  林州市高家台村

  住石头屋看景,超治愈

高家台村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刘一洁

  金秋时节,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秋意渐浓,石板房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腰间。谁能想到,这些曾因“山上运石难”让村民犯愁的石头屋,如今“靠山吃山”有了新模样。

  10月3日,清晨的阳光刚爬过山头,村里艺境太行民宿的老板程振宇正拿着抹布擦拭民宿的石板墙面。他家的民宿是2023年在老石头屋基础上修缮而成的,墙面上的石块凹凸不平,门亭则保留了传统的木制式样。“当时就想着‘修旧如旧’,才有咱高家台的特色。”

  民宿开业后,生意比程振宇预想的要红火。“光去年一年,收入就有40多万元。”程振宇翻着手机里的订单,嘴角藏不住笑,“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前,十几个房间就被订出去了,北京、广东、浙江的游客都有,他们都想来这儿住石头屋看秋景。”

  10时,来自深圳的刘艺欣一家刚放下行李,就拉着孩子往山上走。“早就刷到高家台的秋景,来了才知道,比视频里还治愈!”刘艺欣举着手机拍远处的红叶、拍脚下的石街,“这里环境好、风景好,还有石街、石院、石板道,我们还能住进石头屋,这种体验特别新鲜。”

  高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根说起村里的热闹劲儿,声音里满是自豪,“你看这路,一到节假日全是车,都是奔着咱的石头屋和秋景来的。”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那会儿年轻人都想往山下跑,村里冷清得很”。

  近年来,石板岩镇借着太行大峡谷的生态优势,盯着石头屋这张特色牌,不仅牵头成立民宿协会,还出台《民宿整治提升方案》,通过提升外观、改进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精细化服务等方式推动域内民宿转型升级,带动民宿产业提质增效。

  “现在好了,不少人都回来开民宿、做餐饮,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如今的高家台村,已有30多家民宿,每年来的游客超过20万人次。“以前觉得山上运石头难,现在才明白,这石头屋是咱的根,也是咱的宝。”张海根望着满山的石板房感慨。

  夕阳西下时,高家台村渐渐染上暖橙色调。民宿陆续亮起灯光,飘出饭菜的香气;游客坐在庭院里,偶尔抬头看看山间的晚霞。秋日里的石板岩,不仅藏着最美的秋景,更藏着让人向往的惬意生活。

  说走就走,“村”游正流行

  □刘一洁

  时下,Citywalk(城市漫步)热潮还未褪去,Countrywalk(“村”游)又流行起来。城市人对自然的渴望与需求与日俱增,一场说走就走的“村”游恰逢其时。

  金秋时节的万博体育下载乡村,处处是各美其美的旅游盛景:豫东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的画笔勾勒艺术乡愁,豫西西峡县丁河镇简村的果园盛满生态甜意,豫南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的红韵浸润山水,豫北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的石屋承载古村记忆……万博体育下载各地正锚定本土资源,以差异化特色破题乡村旅游。

  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关键在于挖掘本土特色、盘活特色资源,找到乡村独有的记忆点。

  民权县王公庄村借助“画虎村”的品牌和影响力,把虎文化、民俗与农业观光紧密结合,打造集虎文化、民宿、民俗等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游客既能看画作、学画技,又能带走虎元素文创,纸上艺术变成指尖经济。西峡县简村则紧扣生态农业优势,把猕猴桃采摘变成沉浸式体验。每到金秋采摘季,游客可以亲手摘果、现场品鲜,村里的农家乐还纷纷推出特色猕猴桃宴,游客们摘得尽兴、吃得满足。

  找准特色只是第一步,让特色活起来,才能打破一次性的观光消费,释放持久的发展潜能。

  新县田铺大塆将红色资源与山水生态、创客经济深度融合,创客小店售卖手工皮具、山货礼盒,游客在追忆红色历史的同时,还能体验乡村文创的新鲜。除此之外,村里还依托红色资源,开发深度旅游体验,游客可以穿上红军服,走一段“红军路”,红色记忆不再是展板上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可参与的历史对话。林州市高家台村,则是让石板房从传统民居变为文化符号,修旧如旧的民宿保留石墙木梁,配套写生、农事体验,让古村不再是静态标本,而是可居可游的活态博物馆。

  做活传统文化,才能为乡村旅游注入灵魂,让乡村资源变成旅游产业,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趋势催生了“村”游的流行。万博体育下载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证明,唯有守住本土味、做活特色篇,才能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滋养乡村文明的重要力量,成为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承载百姓期盼的幸福产业。

  

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