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雪娜
9月12日,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的玉米试验田翻涌着绿浪。育种专家、副研究员韩卫红蹲在植株旁,熟练地拨开叶片查看。这个动作,他已重复了上万次。对他而言,“育种的目的在于产业化,而产业化的根,必须扎进群众的田里”。
时间回到2017年11月,韩卫红初到洛宁县上戈镇杜河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面对村里环境卫生差、会议纪律松散等问题,他深知改变需从思想观念入手,于是他带头示范,逐步改善了村貌。
新挑战随之而来。韩卫红发现村民种植方法不科学。“村民们看中实干,得干出点真东西。”他申请试验田,采用科学种植方法,第一年就获丰收。眼见为实,村民纷纷学习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种植观念。
赢得信任后,韩卫红着力发展产业。针对传统苹果产业面临的过剩问题,他引进富硒技术,成功提升苹果品质和营养,增收超20%。他还推广林下种植新模式,示范带动近500亩苹果园林下套种甘薯、食用菌等,盛果期前实现亩增收千元以上。
深知“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2020年任期届满时韩卫红满是不舍:“产业发展需久久为功,我还没把杜河村的玉米种到最好。”2022年,他再次选择奔赴杜河村驻村,决心让高山玉米像苹果一样成为致富产业。
再度驻村,韩卫红轻车熟路。他不仅深化科技种田,更融入村民生活,调解矛盾,加深感情。他是村民信赖的“韩书记”,抓实党建凝聚振兴合力;更是“韩专家”,用科技引领产业富民兴村。他先后多次获评“驻村标兵”,杜河村也获评“四星”党支部、乡村振兴示范村等。
驻村经历让韩卫红深感充实:“能深入基层,感受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非常开心。”为推广高山玉米,他筛选抗旱品种,调整种植时间实现一年两熟,引入膜侧抗旱栽培技术,并建设“山谷里杂粮加工厂”,提升附加值,助村民亩增收500元以上。
结束驻村,韩卫红仍心系杜河村。他常与现任书记交流,远程解决村民种植问题。今年7月,村民马志波主动告知丰收喜讯并求购种子,韩卫红慷慨相赠:“那片土地仍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科技工作者最大的成就。”在试验田里,韩卫红抚过沉甸甸的玉米穗感慨。这片土地,正将他的科研心血与为民初心,转化为百姓丰收的喜悦。
留言板
驻村工作,首在扎根——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重在实干——让产业从泥土里长出希望;贵在连心——真心解忧、躬身示范,才能赢得群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