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红色沙区纪念馆
走进安阳市内黄县沙区余庄村,回溯抗战时期冀鲁豫军区医院的往事。当时的余庄村沙丘连绵、枣林密布,成为八路军伤员的重要庇护所,村民以集体力量构筑起生命防线。
1941年4月10日至12日,日军为消灭冀鲁豫边区日益壮大的抗日力量,集结军队大举进犯冀鲁豫军区根据地。
“母亲当时正在村东田地摘豆子。日军飞机突然投掷炸弹,她匆忙躲入一片猪毛菜地中得以逃生,并在该处目睹村民受害的过程。”杨固村老人胡改珠讲述了其母亲的经历。内黄县杨固村党支部书记胡德红介绍:“听老人讲,杨固村是当时遭受损失十分严重的村庄之一。日军将群众捆绑后进行机枪扫射,再将遗体投入井中。井填满后,又在上面压上石磙、门板、碾盘等重物。”
据记载,仅杨固村一口井内就有128人遇难,村内水坑和旱沟中还有1200余名群众被枪杀或活埋。
“四一二扫荡”过后,八路军集结部队迅速展开反“扫荡”作战。与敌人周旋苦战九个日夜,最终逼退日军。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收治过伤员,他们就住在俺村。”在安阳市内黄县余庄村,95岁的村民焦改珠在自家老枣树下回忆道,自己当时年纪尚小,但仍清晰记得某个夜晚父母背回一名浑身是血的八路军战士,母亲立即烧水为其清洗伤口。那些从战场下来的战士,都是真正的英雄。
据焦改珠回忆,上世纪40年代,余庄村因沙丘起伏、枣林茂密,被选为冀鲁豫军区医院所在地。在日军严密封锁和物资短缺的背景下,村民自发组织救护工作:妇女负责为伤员清洗包扎,儿童站岗放哨,男性村民则冒险转运伤员,使村庄成为一处隐蔽的后方医疗点。
抗日战争期间,内黄沙区成为八路军重要后勤保障基地,除救治伤员外,还承担物资转运、情报传递、文件传送等任务。
如今,内黄县余庄村建有红色沙区纪念馆,系统展示那段烽火岁月,这里已成为当地中小学生、青年民兵和党员干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刘朋飞 刘胜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