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观彭雪枫纪念馆。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万博体育下载
□本报记者 赵若郡 石可欣 本报通讯员 王通
英雄是时代的标杆,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穿越十四载烽烟,回望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从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等抗战将士,到许许多多未曾留下姓名的仁人志士,万博体育下载儿女从中原大地走上烽火前线,以生命诠释信仰,以忠烈铸就丰碑。
精神无形,却如钢铁长城般巍然屹立。从英雄和烈士身上,我们读懂了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深沉情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扶沟县,为了纪念抗日英雄吉鸿昌而命名的鸿昌大道与将军路终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走进坐落于鸿昌大道290号的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一幕震撼场景再现历史:白雪皑皑,炮火纷飞,吉鸿昌坐在椅子上,怒视着敌人的枪口。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每当讲起将军临刑前写下的就义诗,讲解员管彤彤的语速总是渐渐沉缓,仿佛每一个字都有千钧重。
将军一生波澜壮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忱,熔铸于他的每一次抉择。
1922年,吉鸿昌拿出100多块银圆,创办小学,并明确凡是贫家子弟一律免费就读。
“当时很多人笑他是傻瓜,有钱不置庄田给子孙造福,却大把大把地扔在学校里。”吉鸿昌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王智炜说,“他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的讲话,给出了铿锵有力的答案:‘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只有培养大量的人才,才能使国家昌盛。’”
1930年,蒋介石命吉鸿昌攻打鄂豫皖苏区。不愿打内战的吉鸿昌化装进入苏区,亲眼见到这里百姓安宁、祥和的生活,深受触动,毅然决定准备率部起义:“投错了门路,就拔出腿来!”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炮声中,他从国外回到祖国,积极为抵抗日寇奔走呼号,果断变卖6万多元家产组织抗日武装。
英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在豫东大地,抗日英雄鲁雨亭身上也有着同样的鲜明印证。
“似此侮辱万博体育下载权,藐视公理,果非死朽,谁复能忍!诸公立息内战,止戈言和。”九一八事变后,鲁雨亭感到国家危亡迫在眉睫,奋笔写下《国难中敬告全国当局书》,发表在《大公报》上。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担任永城县县长,大力支持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变卖家产、发动乡邻、组建游击队。
“儿以身许国二十年矣,今又以身许党。责任愈大,负担愈重。为国家解放、民族自由、主义实施,竭儿一身所有”……作为家中独子的鲁雨亭,曾在家书中向父母袒露心路志向。
1939年8月,鲁雨亭率队加入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次年,在对日作战中,身先士卒、壮烈殉国。
在鲁雨亭追悼大会上,彭雪枫致悼词,称“他是一个只知有党不知有己,只知有国不知有家的真正的出色的民族的布尔什维克的英雄”。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县城西南5000米标高四九〇(高程490米)附近壮烈殉国。”
8月27日,一份日伪档案公之于世,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牺牲的确切时间地点得以确认。
特殊的时间节点,总能唤起凝重的民族记忆。
在2000公里外的天中大地,全国各地的群众来到英雄家乡,在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中驻足、聆听、沉思……
“零下40摄氏度,5天没吃饭。”讲到杨靖宇将军牺牲前的场景时,讲解员王田的声音低沉了下来,“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只有几团枯草、树皮、棉絮。”
敌强我弱,装备落后,缺衣少粮……杨靖宇将军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凭借一腔热血和满腹枯草,孤军奋战,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样的民族气节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铭刻在中原儿女的铮铮铁骨上。
这是慷慨赴死的大义——
宋学义,焦作沁阳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留下5位战士继续阻击敌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宋学义和其他4名战士拼死奋战,毅然把敌人向狼牙山地区棋盘陀顶峰引去。敌人步步紧逼,“狼牙山五壮士”浴血鏖战,最终弹尽路绝,纵身跳下悬崖,用惊天一跃将誓死不降的气节刻入巍峨山岩。
这是宁折不弯的傲骨——
赵伊坪,漯河郾城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奉命到鲁西北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在与日军的激战中,赵伊坪中弹负伤。敌人把他绑在树上,用皮鞭抽、刺刀戳,全身浇上汽油。烈焰中,赵伊坪高昂头颅:“任凭你们把我钉死在树上,我宁可站着死,不低高贵头。宁为鞭死鬼,不做亡国奴。”
如今,在烈士故乡,来缅怀他的人络绎不绝。走进漯河市烈士陵园,赵伊坪烈士的纪念碑竖立在此。碑前,人们肃穆而立,赵伊坪牺牲前的呐喊穿越时空,铿锵回荡。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这个暑假,彭雪枫故居迎来了许多前来研学的小学生。他们从不同地方赶来,聆听将军故事、学习将军精神。
位于镇平县雪枫街道七里庄村的彭雪枫故居,是彭雪枫出生和幼年生活的地方。在七里庄村,有一半村民都姓彭,讲起将军血战到底的故事,个个如数家珍:
“因为心中牵挂家乡的父老乡亲,便有了彭雪枫在抗日前线掷地有声的誓言: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室子女,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敌伪军消灭掉,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将军改良的‘雪枫刀’在抗日战场上参加大小数百次战斗,屡建奇功,杀得日寇心惊胆寒。”
“当中原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时,将军带兵西征。1944年9月,彭雪枫将军在指挥收复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在七里庄村,在更广袤的中原大地,英雄的故事广为传颂,英雄的精神代代传承。
“‘队伍呢?队伍呢?’这是抗日名将叶成焕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对革命事业刻骨铭心的牵挂。”在位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讲解员张亚君每天都要为参观者讲述叶成焕的战斗故事。
叶成焕出生在信阳,有太行山“抗日虎将”之称,他带领的772团号称“老虎团”,不畏强暴、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战百胜。
“‘这次战斗是一场硬仗,我不放心,你就让我打完这一仗再休息。’这是1938年4月,24岁的叶成焕参加人生最后一场战斗前所说的话。这一仗,他英勇牺牲,长眠在太行山上。临终前最后一刻,他还惦记着队伍。”每每讲到此处,张亚君总是红了眼眶。
方寸黄土间,尽刻壮烈坚韧;万里山河处,皆浸悲壮热血。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原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义无反顾地将热血抛洒在华夏大地。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抗日战争时期,一篇报纸社评曾这样写道。
至今,太行山区的群众仍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阳明堡里一把火,鬼子飞机一扫光。769团英雄多,誓死捍卫我中国。出征抗日第一仗,功在千秋赵崇德。”
歌谣中所唱的英雄赵崇德,出生在商城县伏山乡七里山村,1930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3营营长。
1937年10月,忻口战役陷入胶着,日军凭借在代县阳明堡机场的24架战机,昼夜狂轰滥炸,我方伤亡惨重。
侦察敌情后,经过缜密研判,部队决定炸掉日军这些飞机。因为武器装备落后,想要炸毁日军飞机,只能依靠手榴弹和炸弹。
信念如炬,冲锋在前,赵崇德凭借善于夜战的特点,承担下袭击机场的重任。
10月19日凌晨,在战友的掩护下,赵崇德率突击队攻入机场,破坏敌方飞机。战斗中,赵崇德指挥战士们将手榴弹捆在一起,投向敌军机群。顷刻间,机场成了一片火海。近1小时的激战,共炸毁敌机24架、歼敌100余人。撤出战斗时,战友深陷敌人包围,赵崇德奋不顾身上前掩护战友,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打不断的是脊梁,磨不灭的是信念。“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张守四说,“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论断,正是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和最好总结,十四载烽火岁月,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
前不久,滑县籍百岁抗战老兵李登月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说起当年为何毫无畏惧,老人的话令人动容:“一定能战胜敌人,靠的就是信念。”
民权县抗战老兵刘德山在永城二十里铺的北大河阻击战中,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殊死搏杀,胜利的信念从未动摇,“团结就是打不垮的力量,信念就是打不垮的力量”。
新县,英雄鲜血浸染的红色沃土,更是以“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见证了中原儿女于艰危之际展现出的必胜信念。正是这份信念,支撑起大别山精神的巍峨丰碑,也穿透历史,激荡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
回望来路,山河永念,民族血脉绵延不绝;
眺望前路,丰碑不朽,抗战精神传承不息。
文字整理:赵若郡 中共万博体育下载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