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群
8月29日,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金牛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该局近期接到群众报警,反映某网络平台存在多篇关于该市教育领域的不实文章。该分局依法展开调查得知,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某某(男,37岁)为达到增粉引流、提升其公司业绩的目的,通过AI工具生成多篇涉及该市多所学校的虚假文章并发布至网络平台。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余某某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警方之所以对余某某作出上述处理,是因为余某某的行为误导公众认知,扰乱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引发部分家长和师生焦虑,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故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1000元以下罚款。在有些网民眼中,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似乎与其无关。他们在上网期间屡屡突破边界,制作、发布涉嫌违规违法的网络作品,污染了网络生态。他们的行为经常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偷梁换柱。例如,有人把甲地多年前发生的地震影像资料挪到乙地名下,把丙地发生的汛情图片标注上丁地的名字,导致被牵连的地方不得不出面辟谣。还有的自媒体通过技术手段,非法将网络名人的影像和声音移植到其要推销商品的视频中,导致网络名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商品“代言人”。
瞒天过海。据媒体报道,个别买家利用AI制作假图申请“仅退款”,引起不少商家在网上吐槽。正常情况下,买家如果因商品质量问题申请“仅退款”,商家会要求其拍照或拍摄视频证明商品有问题,并让其销毁商品,以防止恶意退款。但一些买家却动起了歪脑筋,利用AI工具对商品照片进行“伪毁损”处理。
虚张声势。这在一些推销产品的自媒体上比较常见。比如,某自媒体为了推销一款保健品,先在视频中列举一些健康常识,然后把一些日常行为对人产生的影响夸大到伤害健康的程度,最后再顺势带出要推销的保健品,让轻信的网友动心购买。
导致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假网络信息的制作者和发布者法治意识淡薄,二是有关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出现“真空地带”。要想遏制网络传播乱象,首先要加强行业性制度建设,织密织牢监管的制度之网。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之后,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就是国家加强网络传播制度建设的又一有力举措。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虚假网络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无处遁形,付出相应的法律代价。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对那些违规和违法犯罪行为,要用好用足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及时出手惩治。最后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让更多网民和机构学习了解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着力提升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让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