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今年上半年,A股五大上市险企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和新华保险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782亿元,同比提升3.7%。
尽管增幅不算惊艳,但背后反映出的负债端业务结构优化、产险承保质量改善以及资产端投资收益提升,显示出行业正在走出过去几年的调整周期,迈向更加稳健的发展阶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下半年险企业绩有望延续改善态势,全年盈利稳增可期。
寿险新业务价值回暖,
转型初见成效
过去几年,寿险行业一度承压,代理人流失、产品吸引力下降等问题叠加,使得新业务价值持续下滑。今年以来,随着预定利率下调、产品结构调整及营销体制改革推进,寿险业务逐渐显露回暖迹象。
数据显示,上半年五大险企人身险业务新业务价值普遍显著提升:中国人寿同比增长20.3%,达285.46亿元;中国平安增长39.8%,新业务价值率提升9个百分点;新华保险同比大涨58.4%;太保寿险增长32.3%;人保寿险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副总经理郭晓涛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两年中国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持续大幅增长,增长动力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因为寿险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能够提供包括财富保值增值、意外疾病保障、医疗健康增值服务等多方面价值。另一方面是顺应行业趋势的同时,中国平安过去几年的“产品+渠道”改革已经到了红利释放期,三重改革红利驱动增长,其中包括多渠道策略的改革、差异化“产品+服务”以及科技赋能。
业内人士指出,新业务价值的改善,不仅源于市场利率环境的变化,更是保险公司主动调整战略的结果。
人保寿险总裁肖建友表示,新业务价值率同比上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公司主动优化业务结构,压缩趸交高成本业务规模,同时注重期交业务的发展,上半年首年期交规模保费同比增长25.5%;二是公司积极推进“降本增效”,下调产品预定利率,严格落实“报行合一”,压降费用成本,多措并举实现经营提质增效,推动产品新业务的价值率提升。
从更深层次看,寿险行业的恢复不仅仅是“数字反弹”,更意味着保险公司的经营逻辑正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随着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销售占比提升,寿险业务有望重新焕发活力,成为险企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产险告别“价格战”,
成本率改善显著
与寿险的价值修复相呼应,产险业务在今年上半年也展现了“质量提升”的特征。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均明显下降,承保利润持续改善。
具体来看,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降至95.3%,创近十年同期最好水平;平安产险为95.2%,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太保产险为96.3%,较去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综合成本率下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今年以来大灾损失明显减少,人保财险上半年累计受大灾损失净额同比下降38.3%,直接拉低赔付率;二是非车险“报行合一”正在行业内部加速推进,这将遏制此前激烈的价格竞争,推动市场回归理性。
“报行合一”是近年来监管部门反复强调的行业改革方向,其核心是确保保险产品定价和费用符合实际风险水平,避免恶性竞争。随着政策逐步落地,产险公司在车险以外的非车业务中将更注重风险定价和价值管理,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
这意味着,产险行业将告别过去长期存在的“价格战”,进入利润与质量并重的阶段。对于上市险企而言,这将显著提升其承保利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权益投资回暖,
险资“耐心资本”优势凸显
如果说负债端的改善为险企带来了“内生修复”,那么资产端的投资收益则是上半年利润的重要支撑。随着A股市场逐步回暖,权益投资占比提升,五大险企的投资收益率普遍改善。
中国人寿上半年净投资收益率为2.78%、总投资收益率为3.29%,其中公开市场权益规模较年初增加超1500亿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累计出资350亿元;中国平安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3.1%,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中国人保年化总投资收益率达到5.1%,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
“去年以来,中国人寿坚定看好权益投资机会,加大了新质生产力和高股息股票的配置力度。”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刘晖表示。中国人保副总裁才智伟也透露,公司上半年A股投资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26.1%,在总投资中的占比提升了1.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近年来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险资被视为典型的“耐心资本”。在资本市场波动中,险企凭借庞大的资金体量和长期资金属性,可以更从容地捕捉价值。中国平安总经理谢永林就直言:“险资是长期资本,公司将适当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把握市场长期机遇。”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险资加码权益市场,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投资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资本市场预期,推动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