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投资充电桩的名义搞“老鼠会”;自称与名企、知名高校有合作;打着国家政策旗号炒作“高大上”的概念……近日,海南省海口市中级法院发布了一起以投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为噱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实施集资诈骗犯罪的典型案例。
该案让2000余名投资者的3亿元资金血本无归。办案民警和法官提醒,当前不少职业骗子利用新能源、光伏等新兴产业设计骗局,“风口”上的投资需擦亮双眼。
从空壳公司到收购真公司,真假交织设骗局
“新能源汽车现在很火,是一个生财之道……”2021年,身在杭州的主犯之一张某锦跑到上海,找到“好搭档”高某罡,琢磨打着“新能源汽车”旗号非法集资。
两人一拍即合,盘算《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里有不少“机会”,决定来海南“干一票大的”。
2021年5月,两人通过购买空壳公司,在海口市注册了全享通(海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全享通公司),以传销模式售卖新能源车充电桩,并在多个省份建立了运营中心。
疯狂敛财引起相关部门注意。为避风头,张某锦、高某罡又收购了杭州一家新能源网约车公司,将投资充电桩置换成投资新能源网约车,后两人相继离开海南。2022年6月,公司主要人员基本转移至杭州,继续诱骗投资者再投资。
海口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办案民警曾轶介绍,该团伙反侦查意识很强,团伙骨干分子在公司运营期间全部使用假名,组织架构也层层叠套、真假交织。直到从涉案公司一笔67万元购车款找到突破口,锁定了车主高某罡,办案人员才得以摸清该犯罪团伙的主要成员和组织架构。
2022年12月,海口市公安局在全国多地开展集中统一收网行动,成功打掉这个犯罪团伙。
高额返利诱人上当,花样百出骗取信任
这个“草台公司”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聚敛大量资金?
投资人王先生的心路变化颇具代表性。经人介绍,他2021年接触到全享通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该公司宣称,只要花5.8万元购买一个充电桩,交给公司代为运营,每周就可以返利1115元,一年回本,之后就是净赚。一次性购买13个充电桩,投资回报年化率可以达到200%。
起初,王先生也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将信将疑的他到全享通公司总部考察,发现该公司位于海口市繁华地段的写字楼内,不少人抱着资料在签合同,就有些动心。几天后,他参加了全享通公司在一家高档酒店举办的酒会和培训宣讲活动后,逐步打消了疑虑。
记者采访发现,全享通公司有以下新套路:
一是炒作时髦概念和投资风口,迷惑性强。除了以“物联网科技型企业”自称、宣称有“政府补贴”“技术独有”等8大核心优势等噱头外,据公安机关介绍,该公司还打着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旗号,编造“风口我来站,共同享未来”等口号,极具蛊惑力。
二是多个国资光环让投资人真假难辨。全享通公司的两大股东——上海某经济发展公司和上海某新能源科技公司,都在公开可查的股权关系上与能源、电力等国企巨头有关联。
三是利用社交平台打造“科技精英”人设,自称与名企、高校有合作,用假冒的名校专家站台宣讲。除了常见的高档酒店推介、明星站台、免费考察等手段外,这伙骗子还营造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企业家、科学家形象,通过直播、举办线上线下行业研讨会等形式,让投资者更加深信不疑。
“庞氏骗局”马甲多,投资理财勿贪心
该案中,全享通公司标榜自己是“高科技”能源公司,集资手法却是老套的“庞氏骗局”。记者了解到,全享通公司制定了加速提成策略,即:同一投资者名下的充电桩,可按“一拖三”“一拖六”等方式加速获得提成返利,以此吸引投资者发展下线。
“投资理财勿贪心,遇到用提成、拉人头等方式集资的,几乎都是击鼓传花的游戏。”曾轶说,即使一时获利,最后大多都走向暴雷的结局。
法官提醒
海口市中级法院法官提醒,高息诱饵莫轻信,对“保本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宣传要保持警惕,尤其是未取得金融资质的主体以理财、股权众筹等名义吸收资金的,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
近年来,非法集资不断变换马甲,让人防不胜防。广大群众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观念,勿贪图暴利,要捂紧钱袋子,避免落入职业骗子的陷阱。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