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00后的他们丨赤忱碑下念长长

2025年08月20日07:11

来源:大河网-万博体育下载日报

  “00后”英雄档案

  姓名:沈东平(原名张秉乾)

  出生时间:1905年

  出生地:漯河市舞阳县

  主要功绩:曾任中共万博体育下载省委委员、豫东特委书记、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参谋长,创建西华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00后”记者

  郭一博

  “00后”万博体育下载日报见习记者

  郭晨阳

  “00后”实习生,万博体育下载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学生

  □本报记者 李宗宽 梁莹莹 见习记者 郭一博 实习生 郭晨阳

  81岁的张付群,腿脚已不大利索,好些事在脑子里像蒙了层雾。唯独提起大伯沈东平,记忆清晰透亮。

  8月18日,舞阳县太尉镇林庄村。玉米秆蹿得比人高,风一过,沙沙响,低诉着思念。

  初见张付群,是在村头那座方碑前。碑身挺立,刻着“沈东平烈士纪念碑”几个字。他佝着背,挪一步,喘口气儿。手中那把锄头磨得锃亮,一下,又一下,细细锄着碑周围的草。

  “走,家里坐坐,给你讲讲俺大伯……”老人缓缓直起腰,声音带着粗粝。蹒跚的脚步领着我们踏入一段被时光深埋的年月。

  “打我记事起,俺爷他们就常念叨大伯。”张付群回忆道,“1923年,他才十八,背个包袱就出了门。那一步跨出去,就再没踏踏实实回来过。”

  1929年,沈东平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会儿的大伯,也就跟这娃差不多大。”张付群抬眼,目光落在“00后”记者郭一博身上。

  1933年,冯玉祥、吉鸿昌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沈东平毅然投身。同盟军失败后,党组织派遣他到许昌、西华一带进行地下工作。沈东平以教书为掩护,悄悄播撒抗日的火种。

  地下工作,步步惊心。对沈东平而言,家的温暖,是珍贵而短暂的。

  “离家那些年,他回来过两趟,一回是1934年,一回是1937年。”张付群的声音低沉下来,“都是夜里摸黑到家,天不亮就得走。”

  平日里,关于沈东平的零星消息,全靠漯河万祥街一个修表铺子辗转捎来。后来才知道,那是地下党的重要联络点。

  1938年5月,日军铁蹄踏入豫东。沈东平拉起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开展敌后游击战。

  7月末,睢县河堤镇马路口村。日军押送数辆大车,出城运送弹药、给养。沈东平果断设伏,战斗在高粱地里打响,成功截击敌人。

  然而,在随后与日军增援部队的激战中,沈东平身负重伤,倒在了血泊里。

  “那年月,家里左等右等,没信儿,就去修表铺打听。”张付群几度哽咽,半晌才挤出声音,“铺子里的人不敢明讲,只含糊说他‘挂彩了’……哪承想,1937年那天,竟是最后一面。”

  长河奔涌,淘不尽赤子丹心。

  201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沈东平的名字,位列其中。不久后,一张盖着鲜红印章的烈士证明书,被郑重交到了张付群手中。

  “大伯留下的物件不多,都交给博物馆保管了。”张付群顿了顿,“唯独这证,我得收着、守着。”

  他颤巍巍挪进里屋,拿出一个旧皮包,内里油纸和粗布裹着。层层剥开,正是那张保存完好的烈士证,纸页虽泛黄,但是却沉淀了光阴的重量。

  英雄的忠骨,早已融入他挚爱的厚土。而那不朽的精神,便凝结在碑石之上,化为永恒的灯塔。

  每逢清明,总有系着红领巾的少年,列队而来。

  洁白的鲜花敬献碑前,滚烫的誓言在田野间回荡:“没有你们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的旗帜就不会如此鲜艳……”这穿越时空的致敬,是献给英雄赤忱最崇高的回响,亦是对血色岁月最深情的告慰。

  采访尾声,我们随张付群步出院门。

  他习惯性地抄起墙角的扫帚,再一次走向那座方碑。只听得他喃喃自语:“今儿这风,又吹落一层土。”

  夕阳的余晖里,佝偻的身影与挺立的方碑,定格成一幅无声的画面。

  郭一博心头滚烫。作为同样生于世纪之交的她,透过老人的泪光与讲述,似乎望见那个在黑暗里擎起火把的“同龄人”。刹那间,两代“00后”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烽烟散尽,换了人间。但那嵌入碑石的赤忱、那凝于誓言的信仰、那淌入血脉的守护,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永远鲜活着,永远清澈着。

  “00后”说

  传承的重量

  □郭一博

  走进舞阳县太尉镇林庄村,穿越历史云烟,一位“未曾谋面”的英雄,鲜活地烙印于心。他不仅是浴血疆场的战士,更是将忠诚刻入骨髓的共产党人。硝烟中他舍生忘死,归家时却默默担起所有家务。在他身上,家与国早已血脉相连,彼此支撑,化作照亮黑暗时代的双生火焰。

  作为“00后”,我们未曾经历烽火,鲜少生死抉择。沈东平的“日常”似乎离我们很远。然而,他的故事却像一面澄澈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战场”: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独立的思考。他让我懂得,英雄主义并非只存于宏大的叙事里,更蕴藏于日常的坚守——忠于信念,勇于担当。

  这一刻,我深切体会到了“传承”二字的分量。英雄从未远去:他们活在亲人绵长的思念里,活在守护者无声的汗水中,更活在每一个被感召的后人心灵深处。

  这精神不在空洞的口号里,而在八旬老人沉默而持久的坚持中,在讲解员倾注情感的讲述里,在清明时节孩童仰望纪念碑那纯真而崇敬的目光里。虽然与英烈“未曾谋面”,但正是这生生不息的传承让我们在精神上“一见如故”,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