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韩懿亭
推开王淑芬(化名)老人的家门,眼前的景象让记者愣了几秒——客厅的过道被摞得半人高的纸箱挤占,餐桌上堆满发黄的报纸和药品盒,沙发上的衣物山几乎淹没了坐垫的位置。75岁的她局促地站在杂物缝隙里搓着手:“闺女你别嫌弃,这些东西……说不定哪天能用上。”
这样的场景在老年群体中并不罕见。许多人将其简单归结为老人爱攒“破烂”,但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一病区副主任医师赵静指出:“这可能是疾病信号。”
老人爱囤积的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过度地堆积物品,在老年人中确实很常见,而且危害不小。”赵静告诉记者,“发霉的纸箱会滋生曲霉菌,直接诱发哮喘;堆满杂物的走廊让老年人跌倒风险明显增加。”
那么,老年人这种难以“断舍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因素呢?赵静给出了答案。
“很多经历过饥荒或战争年代的老年人,内心往往有着强烈的生存焦虑。”她说道。即使在如今物质丰富的年代,这种焦虑仍然根深蒂固,导致他们通过囤积物品来应对内心的恐惧。王女士正是这样一位经历过饥荒年代的老人,她告诉记者:“小时候饿怕了,总觉得多囤点东西心里才踏实。”
除了生存焦虑,老年人前额叶皮层的执行功能老化也是导致囤货行为的原因之一。赵静解释说,执行功能下降会让老年人难以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分不清哪些有用哪些没用。王女士无奈地说:“有时候我也想收拾,但就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此外,孤独感也是导致老年人囤货的一个重要因素。王女士的老伴去世多年,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她告诉记者:“这些东西都是我老伴和孩子用过的,留着它们就像他们还在我身边一样。”这种对亲人的情感寄托,让囤货行为成为一种心理慰藉。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些老年疾病也可能会加剧囤货行为。赵静指出,老年痴呆、抑郁和强迫性的囤积行为都与囤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断舍离”的第一步是要充分理解“回忆包袱”的情感价值
那么,如何在妥善处理这些物品的同时,既能保留珍贵记忆,又能让生活更加轻松自在呢?
“直接让老人丢弃物品是最糟糕的建议。”资深照护师王女士告诉记者,“这就像要求一个人删除自己的历史。”她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独居的周女士在子女强行清理其“破烂”后,出现了持续两个月的失眠和抑郁情绪。“那些被扔掉的布头是她给孙子做虎头鞋的剩余材料,对她而言是祖母身份的象征。”
步入晚年,老年人常以物寄情,每一件物品都仿佛打开了一扇回忆之门。因此,赵静建议老年人在处理这些物品时,不妨分步骤进行,兼顾情感与实用性,让这个过程变得温和而有序。
“我们可以先将所有情感物品分为三类:保留、捐赠和丢弃。”赵静进一步解释说,“保留那些具有重要情感价值且经常回忆的物品,比如祖传的首饰、重要的纪念品等;捐赠那些仍有情感价值但不再需要的物品,像旧衣物、书籍等;至于那些已经破损或不再有情感意义的物品,比如发黄的照片、破损的玩具等,就可以考虑丢弃了。”
对于那些决定保留的物品,赵静建议用标签或便签纸写上简短的说明,记录物品的来源和重要性。比如,“爷爷送的生日礼物,1985年”。“这样一来,不仅自己能随时回忆起背后的故事,以后家人看到这些物品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义。”
“处理‘回忆包袱’的终极目标,不是清空而是梳理”
在某社区老年大学智能手机班上,68岁的赵美云(化名)正学习使用高拍仪。她将1956年的全家福扫描修图后,制作成动态电子相册,背景音乐是父亲最爱的《茉莉花》。“原来发皱破损的照片经过修复,连奶奶旗袍上的盘扣都清晰可见。孙子用AR技术让照片里的人眨眼睛,好像跨越时空在对话。”赵美云告诉记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老年人开始尝试将情感物品数字化保存。”收纳整理师田帅介绍道,“这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能让回忆更长久。”
“处理‘回忆包袱’的终极目标,不是清空而是梳理。”心理赋能师王晨指出,“就像整理书籍一样,目的是让想读的时候能立即找到,而非单纯减少数量。”她建议各位老人可以采用“博物馆策展人”思维: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妥善保存;其余的可以拍照留存后流转出去。
77岁的宋先生在经历轻度中风后突然醒悟:“囤积的旧物就像心理上的血栓。”近期,他请收纳师帮助整理了家里堆放的旧物,还打造了一处“人生精品阁”——两平方米的展示柜,里面集中存放精选的物品,其余的或数字化保存,或转赠。“现在每天看着这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反而比过去满屋子杂物时更觉充实。”
“清理空间不仅能减少安全隐患,比如堆积引发的绊倒风险,还能提升生活品质。”赵静告诉记者,“老年人可以通过培养新爱好,比如园艺、绘画等,转移注意力,减少对过去的过度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