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记者 李禾)记者8月4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连续8年开展“绿盾”行动,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绿盾”是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进行监管的重要举措。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连续开展“绿盾”行动。
据介绍,2024年,生态环境部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绿盾”行动,联合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对50个自然保护地和14个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内的452个问题点位,开展现场巡查,督导推进问题整改。
科技在收集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线索、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说,当前,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线索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持续对重要生态空间人为活动进行常态化遥感监测;另一方面是利用网络信息及人工智能等手段,完善网络舆情线索收集和监控机制。生态环境部还联合相关部门组建了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工作领导小组、调查判定专家库,下一步,还将不断完善舆情线索收集机制,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识别的精度和频次,提高主动发现线索的能力。
“我们通过持续优化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实现重要生态空间疑似问题线索推送下发、核实上报、远程会商、逐层审核、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不断完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和保障能力。”张玉军说,截至2024年底,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矿采砂(石)、工矿企业、核心区缓冲区违规水电和旅游开发等重点问题已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其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正在有序进行整改和生态修复。
“绿盾”已成为自然生态监管领域常态化、标志性的工作。张玉军表示,2025年,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始终保持对违法违规生态破坏行为的“零容忍”,不断巩固和提升监管成效,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生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