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
据央视新闻报道,安徽18岁高中生胡一啸在失联近两个月后,终于安全回国,回到了家人身边。此前,他因轻信“高薪兼职”被诱骗至缅甸一处诈骗园区,并被要求进行网络诈骗活动。至今,他仍不清楚自己究竟被骗至了哪个诈骗园区。
胡一啸回来了,他的家人终于可以放心了,但他只是近期被骗至境外的诸多年轻人中的一人。还有好多年轻人依然处在失联状态,他们的家人正在苦苦寻找他们的踪迹。
但现实就是,被骗至境外的人中,能被放回来的人只有寥寥数人。
这些年,境外“高薪工作”“高薪兼职”诈骗事件已屡见不鲜,热映的电影也选取了这样的素材,似乎全社会对此类诈骗事件的认知程度已非常高了,为什么又频繁出现十几岁年轻人轻易被骗走之事?
或许,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些被骗的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刚刚从校园环境里脱离出来。在我们都认为大家对诈骗手段了如指掌的情况下,实际上对学生群体来说,尤其是中学生群体,部分反诈教育没有衔接上。
通常情况下,各类针对中小学生的反诈教育很难涉及求职类诈骗。因为社会普遍认为他们还只是孩子,没到求职的时候,求职类诈骗对他们来说太远了,所以就缺失了这部分教育。诈骗团伙恰恰就是利用孩子们的认知差,诱惑那些不想上学或想趁假期兼职的孩子去“挣大钱”,从而把他们骗至境外。此外,针对十几岁年轻人的诈骗,不只是“高薪诱惑”,甚至几顿饭、几个游戏装备、几处景点游玩的门票,都足以使他们落入陷阱。所以,针对十几岁的年轻人,不仅要衔接上求职类反诈教育,还要衔接上社会经验的教育。
这就需要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重新审视对孩子们的反诈教育,早早给他们种下反诈的种子,别让这些揪心的事件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