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思元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近日,接到记者的电话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怡然,刚刚结束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笃山镇民族小学一学年的支教生活。谈起这段经历,她认为,支教不仅是单向的奉献,更是双向的成长。
出身于教师之家的王怡然,从小在妈妈和奶奶的言传身教中,读懂了“三尺讲台”的重量。依照学业成绩,大四上学期王怡然获得了普通推免保研资格,但她却自愿放弃了,坚定地选择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为该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名支教教师,之后再回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这份坚定不仅源于家庭教育,还源于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前辈们的榜样力量。大一那年,王怡然看到了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帅冶在贵州支教时拍摄的照片《大山深处飞天梦》,深受鼓舞。刘帅治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笃山镇歪纳村歪纳小学支教,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明媚的阳光下,孩子们拿着支教老师送的国产歼-10B飞机模型礼物,在操场上玩耍奔跑。“他拍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呼唤。”王怡然说。
为延续这份大山深处的飞天梦,支教期间,王怡然和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作为中国飞天梦科技志愿团贵州省总队成员走进安龙县六所学校开展科普宣讲,并邀请学生现场模拟机长、空管、指挥员等,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让航天梦、强国梦在孩子们心底萌芽、扎根。
作为“守护花蕾”项目笃山镇民族小学的负责人,王怡然非常关注山区女孩的成长。她积极参与宣传活动,为低年级女生讲解身体构造,给高年级女孩讲述生理期相关知识。她用温柔且耐心的方式,打破了孩子们心中的懵懂与羞涩,让她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变化,也让这些父母没有陪伴在身边的儿童学会自我保护。
每一堂精心准备的课程、每一场活力满满的社团活动、每一次温暖走心的交流、每一回细致深入的家访,都让王怡然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也让她愈发理解为什么13年间一批又一批华水学子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将理想与实干一起融进黔西南的山村。
“青年强,则国家强。”这句话,被王怡然写在支教日记的扉页。她说:“青年的‘强’,不该只是履历的辉煌,更是时代责任的选择。西部所需,就是心之所向。”
今年9月,王怡然将回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她未来打算继续投身教育事业。“这段支教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当老师的信念。”她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播种希望。我想像妈妈和奶奶一样让教育的力量流动起来,用行动和爱影响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