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敏 本报通讯员 贾文轩 卢莎莎
“现在系统实现了24小时自动化监测检修工单并主动派发,经过近两个月的试用,我们的业务流程与服务效率双双得到提升。”7月6日,国网濮阳供电公司基层员工张宗则说。他所在的部门引入一项RPA工具,两个月以来累计监测并派发工单155张,节约人力近1400小时。这是该公司今年全面启动的数字化赋能基层减负增效行动的一个缩影。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基层员工对现有数字化工具“看不见、用不上”的痛点逐渐显现。面对这一转型盲区,濮阳供电公司精准锚定基层负担,以“机制创新、工具驱动、服务下沉”为引擎,打出了一套数字减负组合拳。
精准把脉,需求“浮上来”——
“过去填写一张工单需要切换3个系统,现在RPA机器人自动抓取数据,效率提升了5倍!”濮阳县供电公司城关供电所员工李勇帅的话,道出了基层员工的真切感受。今年年初,该公司针对数字化转型中的“最后1公里”问题展开深度调研:通过“1+1+N+X”驻点模式(1个专业+1个部门+N个班站所+X项需求),组建跨部门柔性团队,深入9个部门18个班站所开展跟班作业,累计回收377份有效问卷,梳理出215项基层诉求。
调研不是走过场,该公司以“四问四查”工作法(问流程查现状、问成效查落实、问需求查痛点、问建议查改进)构建闭环机制。调研发现,基层痛点集中于五大类:重复性操作占12项、系统应用障碍11项、数据需求5项……最终,215项零散问题被精准梳理归为39项核心痛点,形成清晰的减负需求库,确保每个问题“有登记、有跟进、有反馈”。
工具驱动,负担“降下去”——
针对重复操作、数据获取难等高频痛点,濮阳供电公司大力推广RPA机器人。2025年已成功开发16个RPA应用,覆盖发策、营销、安监等7个专业领域,研发周期提速近5倍,每月可节省人工操作时间1500个小时。95598工单提醒、主动检修工单自动派发等RPA应用,更是将工单及时回复率从80%大幅提升至100%,显著优化了供电服务响应。
数据服务同样亮点纷呈。该公司聚焦配网台区负荷监测这一关键需求,自主开发了月度、年度最大负载统计报表,覆盖全市所有配电区域,辅助专业人员精准调整负荷计划8次。针对费控用户手机号异常核实等场景,通过优化数据查询流程,将原本多环节的人工操作一步简化,负担直降65%。
服务下沉,能力“强起来”——
技术落地离不开“人”的支撑。濮阳供电公司在内部开通数字化服务热线,涵盖RPA、数据应用等三大类,累计处理咨询200余次,解决实际问题60余项。同时,精心编制《数字化赋能基层减负工具手册》,囊括4类工具、71个应用场景,成为一线员工的“数字减负宝典”。
为点燃基层主动应用的热情,该公司组织骨干深入17个班站所,开展光明大模型、RPA等专题巡回宣讲15次,覆盖240余人次。内网开设的“人工智能应用专栏”点击量突破2100次,创下新高。同时联动5个县公司,打造“星火供电所”示范工程,通过“一县一标杆”观摩推广,形成数字化减负燎原之势。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管理理念的革新。“我们的目标是让基层员工有获得感。”濮阳供电公司数字化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全力推动基层减负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面提升”,以更轻盈的基层队伍,扛起更坚实的供电服务担当,为电网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数字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