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万博体育下载商报评论员 韩忠林
境外成立空壳公司、伪造进口资质、虚标成分、虚假宣传……国产低价保健品摇身一变成“洋品牌”,在直播间价格翻了几倍。近日,央视财经揭露了直播间销售保健品黑色产业链。
评论员梳理发现,随着直播新业态兴起,包括保健品在内,原本应该受到更加严格监管的“三品一械”广告销售,出现诸多新乱象。一些产品成本低廉,却在达人、情感主播的宣传诱导下,成为网络畅销品。而在黑色产业链中,老年人由于警惕性低,更容易成为主播们争相收割的“韭菜”。
202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三品一械”广告。但在直播间,类似乱象屡禁不止,折射出监管上存在难题和漏洞。
直播间广告具有即时性、流动性,普通的监管手段难以有效捕捉违法违规证据。尽管部分平台设置了敏感词监测系统,但为了躲避审查,主播们往往通过替换违规词、剧情演绎、展示图片等方式暗示违规“三品一械”功效。加上部分主播将直播间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诱导消费者在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完成交易,形成监管“盲区”。
此外,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调查显示,头部主播涉及“三品一械”直播带货问题不凸显,风险更多集中在粉丝量较小的主播群体,这客观上增加了监管难度。
评论员认为,整治直播间“三品一械”广告乱象的关键,在于快速完善立法和创新监管手段。
今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明确,将拟制定的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纳入2025年度重点立法任务,治理的重点包括虚假营销、假冒伪劣产品等。只有让监管长效机制尽早落地,才能更有效地规范直播交易行为。
立法之后的执法效能同样重要,可以考虑建立“直播间广告保证金”制度,要求售卖“三品一械”等高风险产品的直播间缴纳一定数额保证金,用于出现问题时赔付消费者损失,通过资金杠杆更有效地规范主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