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日报记者 林堃
4月18日,在辉县市辉簧弹簧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条钢丝经过精密设备卷制,瞬间变成高度不足1厘米的扁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将应用于全球大多数汽车发动机。“别人卖10元的产品,我们能卖15元还供不应求。”公司董事长元银贵展示着最新的财务报表——今年一季度企业营收突破2400万元,同比增长10%,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列。
辉簧弹簧为何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用元银贵的话说:“这得益于把‘一米宽’的产业,做到了‘百米深’。”“一米宽”是指企业所处特定行业,产品赛道窄,大厂不屑做,小厂做不来;而“百米深”是指企业在这个特定行业做深做专,以极强的核心竞争力牢牢占据市场份额。
这个从太行深山走出的“弹簧巨人”,用40多年时间书写了技术突围的传奇。1983年,元银贵带着5名村民在蒿地掌村创办弹簧厂时,全厂资产不过一口铁锅、一个风箱。如今,268人的企业配备50人研发团队,每年将6%的营收投入技术创新,这个比例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研发总监元宇祥手握十余项发明专利,他带领团队开发的数控弹簧机系统,将进口设备价格从150万元压缩到10余万元。
今年,元宇祥又有了新的攻坚方向——推进弹簧生产设备的国产化适配。这位研发总监抚摸着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面板意味深长地说:“只有扎进自己国家的土地,才安心。”目前公司已有3条生产线完成适配,关键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90%。
在辉簧弹簧检测中心,车用电机弹簧正在进行1000万次疲劳测试,这已远超行业500万次的国际标准。“每个参数都要精确到微米级,15亿只弹簧零质量投诉的纪录,就是我们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公司项目经理孙金鑫指着满墙的客户认证证书介绍。
持续的研发投入正在收获丰厚回报。在新能源汽车配件车间,微电脑控制的刀具模组正在“雕刻”0.15毫米的芯片探针弹簧。与此同时,企业将技术溢出效应转化为产业集群优势——通过共享研发成果,带动周边57家弹簧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超3亿元。
“弹簧虽小,却承载着中国制造的重量。”元银贵抚摸着新下线的军工级弹簧产品说。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开始布局航天级弹簧元件。车间里,精密卷簧机的嗡鸣声与太行山开凿石壁的铿锵声交织成曲,见证着专注创新带来的发展强音。
[本文为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记者之家”大学堂中国新闻奖作品解析实战班(第二期)学员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