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峰
当前,一些信息发布者为了博取眼球、赚取流量,不惜编造虚假故事,虚构悲剧情节,甚至利用未成年人进行摆拍。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德,更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成为歪曲社会现实的负能量。从AI生成的“地震男孩”被压废墟、到按剧本摆拍的“外卖小哥”遭遇刁难;从网络水军“刷单”控评左右舆论、到流量推手炮制热点滋生谣言……这些虚实难辨的信息,正在影响和危害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导致社会治理成本的无效增长。这种不良现象必须得到重视和治理。
近期,网络上频频出现一些看似正能量实则虚假的短视频。例如,其中一个视频中,一名经营饭店的“好心阿姨”看到一个捡瓶子的小女孩,遂施以援手,不仅为小女孩点饭加菜、给小女孩钱,还将自己脖子上的玉质平安扣戴到小女孩脖子上。小女孩则被安上了无父母、跟着有病的爷爷生活、家境困苦的人设。视频配上煽情的音乐和文字,赚取了众多网友的同情和眼泪。
3月16日,新华社发布调查性报道,还原了“胖猫”事件的真相。一些网友因轻信网上信息,竟导致94.6吨垃圾堆满重庆长江大桥。
这些虚假的“真相”,正在侵蚀着我们的清朗空间。
这类虚构情节拍摄剪辑的短视频,没有时间、地点信息,情节离奇,视频中的人言行举止很配合拍摄。类似的视频在网络上一搜一大把,明显是抄袭、模仿,目的是获得流量背后的利益。
为什么这些虚假视频能被大肆传播,并收获大量转评赞?
一是部分网友缺乏辨别能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甄别每一条信息的真伪。一些网友在看到这些视频时,很容易被其中的悲情、伪情和煽情蒙蔽。
二是社交媒体平台监管不力,内容审核机制不完善。此外,一些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活跃度,对虚假视频视而不见,这也是一种默许或纵容。
三是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善。目前,万博体育下载对于网络虚假信息的打击主要依据网络安全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在针对短视频领域的虚假信息时,往往存在界定模糊、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
这些虚假视频不仅欺骗了广大网友的感情和善意,更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危害:
一是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权益。这些视频中,不知谁家的小女孩被作为摆拍赚取流量的工具,其作为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和尊严被侵犯,权益得不到维护。
二是破坏了网络生态和舆论环境。虚假视频的大量传播,不仅挤压了真实信息的传播空间,更可能导致公众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出现偏差,引发公众的误认。
三是助长了不良风气和价值取向。一些博主为了赚取流量,编造虚假故事,消费公众同情心,违背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一是增强公众对社交媒体虚假内容的辨识能力,让公众避免被消费。二是强化社交媒体平台的责任落实,及时删除虚假视频,对相关人员予以处罚。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对发布虚假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处罚力度。四是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虚假信息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