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楠 王 聪 杨睿吉
近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主办的“新时代中华文化论坛·2024”在北京召开。围绕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议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看来,应当坚持开放创新的态度,以多种形式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万平说,一直以来,故宫博物院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以资源共享为推力,大力实施“博物馆+”战略,创新发展模式,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博物馆事业,积极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道路,探索文化传播新形式,促进文化创新跨界融合,成功孵化出多个优秀项目。比如,《国家宝藏》节目与《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就是两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化”案例,并衍生出了《何以中国》等经典展览。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据中国国家版本馆副馆长徐中煜介绍,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努力建设国家版本数字资源总库,目前,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入藏实物版本3200多万册/件。
徐中煜表示,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把握中国历史发展与中华文明演进主线,以版本为载体和媒介,设计呈现一个主题展览、两个基本陈列、四个专题展览、两个精品陈列,使受众充分领略中华民族的文脉之盛,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伟业。
数字化转型是近年来文博领域的热点。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表示,要让数字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
据介绍,数字化技术促进了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在考古测量、洞窟分期、壁画图像研究、壁画的客观临摹和复原性临摹、美术图像研究、敦煌艺术元素的提取及创新转化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此外,敦煌研究院通过对数字化资源深度的价值挖掘、艺术挖掘,素材提炼,推进数字成果资源化和数字资源产业化。目前已实现近300个洞窟的数字采集,并成功开发实景洞窟复制、沉浸式展示、彩塑三维重建、主题投影展示、虚拟漫游体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展示内容,构建了数字化、集成化的大型石窟壁画及敦煌研究数字资源保障体系、综合服务和大众共享敦煌文化的权威传播平台。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通过文艺创作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以多彩的艺术形式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讲述丰富、博大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成绩斐然。
周庆富介绍,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文明烛照下实现了华丽转身,以“人舞”演“山水”,以“青绿”映“江山”,展现了中华美学精神。
此外,在影视剧领域,出现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国漫电影,如《长安三万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这些作品既让我们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巨大宝藏,更是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周庆富说。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黄守宏表示,中华文化学院要准确把握文化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赓续中华文脉,坚持交流互鉴,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