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从天山脚下到黄河岸边——詹春芳一家三代的民族团结情

2024年11月27日16:41

来源:新聊城客户端

2024年11月27日《聊城日报》2版

  70年前,她的父亲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西出阳关进军新疆,在西北边陲奉献青春与热血;

  60年前,她的母亲收养维吾尔族孤儿努尔古丽,直至其穿上美丽的嫁衣。当地回、汉、哈萨克、维吾尔族群众亲切地称她的母亲为“陶妈妈”。

  30年前,她随退役的丈夫回到聊城后,给青年学生、武警战士讲父辈们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故事,讲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战士们共同的“兵妈妈”。

  8年前,她的儿子投笔从戎,来到祖辈和父辈战斗过、保卫过的新疆,续写着一家三代的民族团结情。

2024年开斋节,詹春芳(右一)去拜访热哈买提(右四)一家。

  詹春芳,新疆伊犁人,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现为聊城六中关工委副主任。她像一团炽热的火,燃烧着自己,照亮了民族团结的神圣殿堂。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巅,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大漠,胡杨做到了,母亲就像雪莲,父亲就像胡杨。”

  今年7月,詹春芳踏上回乡之路,此时距上次回乡已过去8年。来到聊城30年了,因为路远,也因为经济拮据,她回家乡的次数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

  詹春芳的母亲陶木英已经90岁了,非要下楼接女儿。离得还很远,陶木英就伸出了双臂,等女儿像小鸟一样扑进怀里时,母亲的双臂越搂越紧,生怕她再“飞”走了。

  听过《南泥湾》这首歌的人,一定都知道三五九旅这支英雄部队。那么,三五九旅今何在?其实,正像一首诗写的那样:“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詹春芳父亲所在部队的前身就是三五九旅,当年,他们高唱着《南泥湾》挺进新疆,多少年过去了,三五九旅的后人像胡杨树的种子,把自己撒向大漠戈壁、雪域高原、草原大山。

  1963年,11岁的维吾尔族女孩努尔古丽因父母双亡流落街头,陶木英收养了这个孤苦的孩子。她对努尔古丽比自己的孩子都亲,亲生孩子吃不到的食物、穿不起的衣服,小努尔古丽却能吃到、穿上。在陶木英家,努尔古丽和姐姐们放羊、上学,直到成家。如今,七十多岁的努尔古丽已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她告诉孩子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陶妈妈。努尔古丽的孩子和陶妈妈的家人经常串亲戚,没有血缘的两个家庭融为一个家。

  那时候医疗条件落后,很多刚出生的孩子夭折了。陶木英努力学习医学知识,成为了她所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64团的接生医生,整个团场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都是她接生的——陶木英是这些孩子的“爱心妈妈”。

  为救被洪水围困的基建大队,陶妈妈献出心爱的牧羊马;为帮助家庭困难的知青,陶妈妈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牛羊肉分给大家;为让受伤的哈萨克牧民转危为安,陶妈妈跑很远的路把药送到牧民的帐篷……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子子孙孙守国土,世世代代兵团人。陶木英和丈夫祖籍湖北孝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此后,尽管有数次回到大城市的机会,但她都放弃了,因为她早就习惯了大漠边关的生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亲的坚韧、母亲的大爱,让我把民族团结的种子带到黄河岸边、长城内外。”

  1994年,詹春芳的丈夫转业,夫妻二人回到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沙王庄村。彼时,丈夫因救战友落下终身残疾,婆婆生活不能自理,大伯哥双目失明,三间土坯房透风,她从娘家带来的黑白电视机,因为安不起电搁在一边。

  身体柔弱的詹春芳支撑起这个残破的家。为了省钱,詹春芳自学护理知识,不顾疼痛在自己手背上练习扎针。有一次,她去平邑寻求治病的偏方,去时买了1斤油条,三天后回到家,还剩了2根。尽管穷得揭不开锅,她还是让外地的亲戚把当地特产寄来给婆婆和大伯哥吃,娘俩儿虽叫不上特产的名字,但吃在嘴里,甜在心里,两人经常念叨詹春芳的好。现在,婆婆和大伯哥都已经过世,但詹春芳对他们的想念从来没断过。

  为帮助困难学生,詹春芳通过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筹集善款,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今年8月,15名受资助的学生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他们相约一起来见詹妈妈。詹春芳跟丈夫卖了家里的麦子,给前来报喜、感恩的孩子们每人200元,孩子们说什么都不要,但他们拗不过詹妈妈,好多孩子手里攥着钱,流下了热泪。

  詹春芳是稀有的AB型阴性血,她坚持无偿献血16年,献血量近5万毫升,相当于正常人血液的10倍。2018年10月,在随全省道德模范志愿团队参观雷锋同志纪念馆时,她特意拜访了全国劳模郭明义,并在鞍山市献血400毫升,这是一个成年人单次最大献血量,她将自己的爱心毫不保留地洒在白山黑水。

  2012年,詹春芳被评为感动水城人物。颁奖晚会上,主持人问她:“你此刻最想什么?”她说,“我最想我的妈妈,是妈妈教育我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那你看,这是谁?”主持人话音刚落,一位老人蹒跚着走上台,“妈妈,女儿。”母女同时喊着,相拥而泣。原来,在主办方安排下,大姐和二姐一路护送78岁的陶木英老人来到聊城,这是她唯一一次来到小女儿生活的地方。

  “这里是孔繁森同志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我要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更要让孩子们讲好、做好,民族团结的故事要一代代传下去。”

武警聊城支队执勤一大队聊城中队全体官兵送给詹春芳的“兵妈妈”画像。

  2019年,詹春芳离开任教二十多年的乡村小学,被聊城六中聘为关工委副主任。

  聊城六中的校园是原聊城技工学校所在地,孔繁森同志曾在这个校园里学习三年。1968年,孔繁森转业后又回到他学习的地方,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和同事们在学校入门处栽下了10棵白杨树。如今,这些白杨树高大挺拔,亭亭如盖,每有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树枝随风招展,似有忆故人之状,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繁森树”。2014年,聊城六中搬迁到这里,每年的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孔繁森同志殉职纪念日,詹春芳都在“繁森树”下给同学们讲述孔繁森的故事,讲述父辈们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往事。

  聊城六中建立了由学生组成的孔繁森精神宣讲团,成立了“小石榴籽”社团,开展宣讲和实践活动。五年来,“学生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些“营盘”已在学校深深扎根。

  2016年,詹春芳的儿子读大学期间报名参军,在新疆某部队服役,他多次把津贴寄给家庭困难的维吾尔族战友,从不留名。后来,战友的家人通过邮戳找到了部队,在部队领导再三追问下,他只得吐露实情,“母亲经常教育我做个好战士,多做民族团结的事,帮助困难战友是应该的。”

  詹春芳有很深的部队情结,去过很多部队拥军慰问,她给战士们买学习用品、生活物资,为战士们洗衣服、做饭,同战士聊家常,给战士们母亲般的温暖。今年端午节,她带着自己包的馄饨来到武警聊城支队执勤一大队聊城中队,让战士们吃到了有妈妈味道的馄饨。当她从厨房走出来时,战士们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营房,她心里乐开了花。9月30日,武警聊城支队执勤一大队聊城中队的两名战士来到聊城六中,给詹春芳送上一幅“兵妈妈”画像,这是战士陈明用一周的时间画好的,画像上面写着,“詹妈妈,您平凡而又伟大,在您心里永远装着我们这些‘兵儿子’,您用爱温暖着军营的每个角落……”画像背后签着30多位战士的名字。

  开斋节这天,回到家乡的詹春芳来到努尔古丽的家人热哈买提家里,大家围坐在葡萄架下,说陶妈妈、说新疆建设者、说民族情、说中华民族一家亲、说当今的幸福生活,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

  此时,轻风习习,满院清香。

  文/记者 朱海波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