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山脚下,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山纺织)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中,有一位工匠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他就是朱开利,一位用双手和汗水织就毛纺传奇的工匠。从普通挡车工到技术精英,再到车间主任、副厂长,朱开利凭借执著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天山纺织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朱开利回忆起1994年刚进入天山纺织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他还是一名对毛纺技术一无所知的挡车工。面对陌生的设备和复杂的技术,他并没有气馁。他勤奋学习岗位知识,潜心钻研毛纺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成为车间主任后,朱开利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遇到设备故障时,他总是亲自带领车间员工加班加点进行抢修,确保生产线的顺畅运行。在熟练工不足的情况下,他与员工们同甘共苦,共同奋战在生产一线,确保产品保质保量按期履约。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顾客需求,他狠抓车间管理制度的落实,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员工培训,提高生产单元的快速反应能力。在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2023年粗纺羊绒纱一等品率实际完成99.99%。
朱开利善于钻研、敢于创新。他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毛纺设备改造、人员技能培训、运维操作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先后有四项发明获得国家级发明实用型专利,其中“地埋式水箱直观液位控制装置”还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2021年度职工创新活动优秀创新成果”;2023年又申报2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
此外,朱开利还积极参与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工作。他带领车间技术人员和一线职工开展多种原料的配比与和毛油的复配试验,对纱线支数、捻度、工艺进行调整,在兼顾成本的同时满足了客户对纱线品质的需求。同时在生产满负荷的情况下对相关设备及工艺进行了技术改进,对梳毛机设备进行数字化技术革新,使班产提高3%左右,纺纱制成率提高0.1%左右,使和后的色绒品质提高,一年可多纺纱16.2吨,可提高经济效益17.76万元,使一线员工收入增加227元/月。
这些技术创新和改进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开利深知,技术的传承和发扬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此,他不仅在个人技艺上追求精益求精,更重视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年轻的工人们在朱开利等技术能手的带领和培养下,最终成为一批又一批厂区骨干。
朱开利用匠心坚守和不懈努力,引领新疆高端毛纺“数智化”发展,织就了一段新疆天山纺织的工匠传奇。
编导 李红燕
摄像 赵长福
制作/包装 徐婵媛
统筹 喻鹏涛
监制 毛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