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过村庄,麦子扬起层层波浪。牛羊那个壮,高粱种在坡坡上。”
时已立秋,地处中国西北的陕西省榆林市微风习习,为期5天的2024全国民歌展演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回到故土,再次唱起熟悉的陕北民歌,心潮澎湃之余更有一种踏实感。”榆林籍歌手王二妮说,儿时随祖辈哼唱的旋律,成为如今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这首《黄土地上》就是一个例证。
扎根于人民群众,脱胎于火热生活,中国民歌历经数代劳动者口口传唱,饱含历史记忆、情感变迁与生活心声,已经成为一项底蕴深厚的民间艺术。
“以我们传统的藏族民歌为例,它包括史诗、牧歌等丰富的体裁,既有高亢激昂的呼声,也有婉转抒情的曲调。”在藏族民歌歌手容中尔甲看来,藏族人民向来习惯即兴创作,用歌声记录生活,与自然对话,“可以说,唱歌跳舞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音乐制作人、2024全国民歌展演活动音乐总监孟文豪表示,如今不少中国民歌依旧以传统方言为载体,地域特色鲜明。“江南水乡吴侬软语,诞生了以说唱细腻见长的评弹;而在开阔苍茫的黄土高原上,方言粗犷率真,因此有了豪中带野、嘹亮豁达的号子、信天游等。”
在民乐伴奏中加入西洋乐器,把传统的对称重复旋律从中间“展开”进行二度创作,运用流行、美声唱法……王二妮说,中国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在“潮流化”。这种古老与新奇的碰撞,不仅满足了更多中国年轻群体追求个性审美的艺术需求,也让民歌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王二妮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几年前自己在新加坡举行的个人独唱音乐会。“第一次在国外进行大型演出,收获了出乎意料的关注,这也充分证明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她说。
向外看,也要回头看。每年夏天,王二妮总会到陕北、内蒙古等地采风,通过改编创新融入对新时代生活的所闻所感。比如,她在自己演唱的新民歌《榆林美》中用“未来斟满幸福酒,黄土高坡变绿洲”,讲述这座沙漠之城经过多年植树压沙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巨大变迁。
“守正、创新,缺一不可。如今的陕北民歌,不仅保持着土气、大气、美气的地域特色,还融入更多家国情感,更好地传承陕北民歌背后激励人们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王二妮说。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非遗“花儿”传承人撒丽娜也有着同样的感受。作为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原生态民歌,“花儿”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撒丽娜介绍说,“花儿本是心上话”,最早的“花儿”唱的主要是单一的情感主题。如今,“花儿”中用比兴的手法歌唱家乡美景,并与音乐剧、歌剧、舞剧跨界组合,成为促进文旅融合的载体,让更多人听得到、听得懂。
演出之余,许多民歌歌手的精力放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上。在当地政府、学术机构和民间力量的支持下,撒丽娜开展了“花儿”进校园、进社区公益讲座活动,还专门开设传承基地,不少孩子和成人学员定期来上课。
去年,撒丽娜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花儿”教学视频“出圈”,不少粉丝在留言区定期“催更”。传统在复兴,审美在变化。撒丽娜认为,社会对文化遗产、历史风俗的传承保护,加强了大众的文化自信,也让民歌得以传唱得更广。
“未来,要继续把时代元素融入传统音乐,让中国民歌的根基更加深厚。”撒丽娜说。
新华社西安电(记者张思洁 雷肖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