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 强(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暑期来了,乡村的孩子往哪去?
每年到了暑假,外出务工和忙于农活的家长,总会格外担心村里的孩子。一方面怕他们每天宅在家里沉迷于手机和电视;另一方面也怕他们出去玩遭遇溺水、火灾、受伤等问题。这个时候,农家书屋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彰显出来。
近日,江西省信丰县正平镇联合村农家书屋热闹起来,这里迎来了12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与全村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学习交流分享会。从工科的机械制造,到文科的诗歌写作,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问,表达着他们的求知欲,大学生志愿者结合专业所学耐心地回应着。据介绍,其中4位大学生志愿者将在交流会后开设暑假作业答疑、篮球、美术、电影赏析等4个兴趣班,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文化课程、游戏互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为家长解决孩子暑期看管难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暑假。
无独有偶,连日来,湖南省道县四马桥镇的农家书屋同样热火朝天。为了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文化阵地作用,丰富农村学生的暑期生活,四马桥镇主动联系和组织返乡大学生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义务补习活动,为当地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据悉,活动得到了众多返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和特长,为学生们精心准备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的课程辅导,同时还开展了绘画、音乐、书法等兴趣培养课程,并采取一对一辅导、小组讨论、集中授课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农家书屋“活”起来,整个村庄都有了新谈资。
在一些地方,部分农家书屋闲置、利用率低等问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书屋配书与乡村读者需求不甚匹配、管理人员不足导致常年“铁将军”把门、活动少又缺乏吸引力等都将有需要的人拒在了门外。农家书屋的闲置问题不容忽视,相关地方不能仅以条件有限、资源不足、村民积极性不高等为借口无所作为。随着暑期的到来,不妨先想想,这一两个月,如何把农家书屋更好用起来。
首先,要让农家书屋有书看、有人管。很多农家书屋里的书之所以布满灰尘而无人问津,是因为很多书可读性不佳,既没有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也没有对应的实用价值,这怎么可能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农家书屋首要解决的是书的问题,可以精选一批优质书籍放置在更显眼的位置,并广开门路,通过发动乡贤捐赠等多种路径提升书屋藏书量,逐渐由数量的提升转向质量的提升。有了充足的藏书,尤其有了高质量的书,农家书屋才算得上真正的书屋。当然,书再好再多,如果门庭紧闭,或者把书封在箱子里,锁在柜子里,它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农家书屋还需要有专门的最好是专业的人来管理,确保图书分类和借阅的有序。暑期,大学生集中返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来一场农家书屋内容上的提质升级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其次,要让农家书屋有活动、有热度。暑期开始了,农家书屋不能被动地等人来,要立足需求导向,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他们来。比如,可以举办一系列防溺水、防火、防受伤的安全讲座,解群众之忧,还可以举办农事相关的专题研讨会,邀请科技专家、农业专家等开展针对性的农耕指导。尤其随着暑期的到来,村里或周边将有一大批高校工作的专家学者、读书的大学生返乡,乡镇干部、农家书屋负责人等可以做好动员工作,邀请他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办一些培训班和交流会。当前,农村家长普遍更加关心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但是苦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直接帮助孩子,一旦农家书屋组织大学生开展经验分享,开设相关课程,他们的热情将会空前高涨。活动多了,农家书屋自然就会有人气和热度。用一个暑期满足村里家长学生的共同期待,它所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持久的。
当然,暑期的探索尝试并不是终极目标,通过这些实践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把农家书屋更好利用起来。比如,是否可以探索吸引投资,以此保障农家书屋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图书?是否可以动员乡村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参与农家书屋管理,与高校、社会组织、文艺团体等联动,吸收大学生志愿者、文艺志愿者等支援农家书屋建设,确保农家书屋一直有人管?是否可以探索常态化做法,让农家书屋运转有序?比如,让农家书屋成为乡村教育的有力抓手,每年寒暑假组织返乡大学生入驻农家书屋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每年中高考结束,邀请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经验分享,对村里孩子形成正向激励;在报志愿阶段、求职阶段,邀请从本村走出去的相关专家等返乡在农家书屋开展面对面辅导。再如,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在农闲时节,按照农事需求,邀请相关科技专家、农业专家到农家书屋举办讲座,针对性指导农耕;组织村庄及其周边的致富带头人、养殖种植能手等到农家书屋分享致富经及养殖种植经验;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呼吁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返乡,走进农家书屋讲述心得体会。
盘活农家书屋,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当人们习惯于闲暇时到农家书屋走走看看,打听一下接下来的活动安排,翻一翻新到的书籍,交几个聊得来的书友,阅读之风会逐渐在一个村庄兴起来。相信到那时,农家书屋将会形成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的生动局面。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10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