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后余艺的儿时记忆里,有600多年历史的贞丰古城充满了烟火气,那时路两边有卖米的、卖木炭的,还有卖活鸡活鸭的。
过去很少有外地人来到这座普通的贵州县城,但这里有厚重的历史:贞丰古城有41个古院落,有8处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北盘江流经贞丰县,县里水系发达,曾是南北商贾云集之地,古城里一幢幢南洋风格、西洋风格的建筑诉说着一部部商业史。
近几年,当地持续投入力量进行古城改造。去年,贞丰县委、县政府找到贵州“饱饱盒子”负责人陈晓龙,想请他帮忙在细节上改造这个小城,不让它千篇一律。这个为贵州拍了不少公益宣传片的导演,第一次成为古城改造的“导演”。
既让古城焕发活力、吸引游客,又不改变原始风貌、保持古色古香,这是难题。这一年多,一群年轻人努力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更有活力。
让小城充满设计感
贞丰古城最热闹的是小广场,几辆小摊车一字排开,油糯米饭、五色糯米饭、汤圆……大人和孩子们围着小摊,等着一饱口福。
跟别处不同的是,这些小摊车明显带有“文艺范儿”。每个摊车都有各自的logo,还有精炼传神的广告语:“米糯肉香,一碗管一天”“嗦碗古城荞凉粉,神仙站不稳”。
陈晓龙对这些小摊车了如指掌,他在几个小摊之间穿梭,不一会儿手上就托着热汤圆,拎着糯米饭、蛋包饭。
陈晓龙记得,去年刚来贞丰古城时,这里跟其他县城一样,摊点乱摆,摊贩小心翼翼地躲避城管。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些摊点是小时候的记忆,有的小摊已经摆了二三十年。
管委会做了摸底调研,筛选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古城小吃。陈晓龙邀请来设计师李小益,他们挨个走访小吃摊。
给小吃摊做设计,也得用上社会学家做田野调查的功夫:摊主姓甚名谁,出摊多少年,这家小吃的特色、卖点是什么……
这些小吃摊虽然不打眼儿,但各有各的看家本领,有的糯米饭是用植物染色,有的是靠秘制蘸料俘获了食客的胃。调研完毕,大家再集思广益想广告语。
李小益大学毕业后这几年,常年泡在乡村,他渴望做出能代表贵州和贵州乡村的作品。
给小吃摊做设计时,李小益也费尽心思。几乎每个小吃摊的设计稿都改了十几遍,字体、色彩、花纹改了又改。让这名年轻设计师自豪的是,摊主会发朋友圈“炫耀”自己的小摊车。
从去年到今年,李小益隔段时间就得去贞丰待几天。古城里目之所及,不少是他的设计作品,李小益开玩笑说:“来到贞丰,腰杆都挺直了。”
让当地人看到自己的过去
位于贞丰古城的珉球书院是清末黔西南州的十大书院之一。去年,这里改造为公益图书馆,有一万多册藏书。
“大山小爱”公益团队负责运营书院,他们为孩子们设计了一款“存折”,孩子们按时还书、提交读书笔记、来图书馆做小志愿者都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又可以兑换馆内的徽章、挂件、书签等文创产品。
在古城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李小益最喜欢的是他为古城的孩子们做的“悦读·书历”。一年有52周,这本2024年的周历有52个孩子读书的照片,每人推荐一本书。照片下方,是孩子们用稚拙的字体写的推荐语。
在古城中,对“人”及“当地人”的重视随处可见。
今年春节期间,陈晓龙团队免费帮居民拍全家福,还配齐了春联、红围巾等拍摄道具。他们想了个主意:来拍照的人带一张老照片给他们扫描,可以送一个木质相框。他们就这样“狡猾”地换来了许多老照片。
原先的丰家大院改造为“有影”影像空间,陈晓龙团队将黑白老照片做成照片墙。很多当地人来参观时,兴奋地在照片墙上寻找年轻时的自己或家人。“当地人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根脉,找到自己的影子。”陈晓龙说。
再往里走,小小的院落里摆着当地人捐赠的旧板凳、旧竹椅。在古老的木建筑里,这些自带历史感的旧板凳自然地融入其中。
陈晓龙参与过很多乡村振兴项目,他的心得是:“一定要有当地人参与。不然我们做完改造走了,门一锁,钥匙一交,不知什么时候再开。”
前段时间,趁学生放假,贞丰一中附近要抓紧时间施工改造。大卡车在幽静的古城驶过,发出轰隆隆巨响。有块石板碾坏了,陈晓龙心疼得不行,拍照发给丁付平。
丁付平是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他立即把照片发到工作群里,很快有工作人员铺上铁板,等施工结束再更换新的石板。
丁付平告诉记者,当地有古城管理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开一次联席会议、两个月开一次居民、业主共商会,汇总大家的意见。就连小吃摊摆放的位置,也是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
让古城流动起来
湖南大学建筑系学生龙英华今年年初来到贞丰古城,参与两湖会馆的修复工作。这里曾是湖南、湖北商人聚会的处所。
龙英华的任务是修复两湖会馆的门头,他先花了两三天工夫收集两湖会馆的历史资料。经过日晒雨淋,“两湖会馆”几个字早已模糊不清,门外墙上绘着的梅兰竹菊也看不出本来面目。
贞丰古城的书画老师余艺也受邀参与这一项目。余艺和龙英华到附近的瓷窑拣瓷片,然后爬上六七米高的木头梯子,勾勒文字的线条、用碎瓷片拼出字样。他们还得跟工人沟通搭建展示架、灯轨、灯光,搬运布景的石头。庭院里,他们用大大小小的石头做出当地的地形图,标上地名。
龙英华注意到,贞丰古城里呈现出文化融合的样貌:在这个盛产木材的贵州县城,两湖会馆的建筑却用了不少石材,带有西方建筑的特征,还有典型的西式柱式、线条。在古城里还能看到数百年前的生活方式:窗子都可以向上打开,窗户的高度刚好跟窗外人骑马的高度相当,方便交易。
两湖会馆经过一个多月的修缮后重新开馆,成为“珉谷艺术空间”,并举办了拓片展。珉谷是贞丰县的古称。
龙英华在这里看到了花江铁索桥摩崖石刻拓片,现场还有拓印体验活动。门厅里摆着布包、文化衫、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不少游客过来“打卡”。
这一年多,古城变了。
这个30万人口的小县城有了设计精美、藏书丰富的公共图书馆,就连一名以挑剔著称的书店老板看后也赞一声“书选得不错”。
位于贞丰一中的省级文保单位马二元帅府,带有典型的南洋建筑风格,门前的棕榈树随风摇曳。这里改造后成为学生们的兴趣基地,他们在这里学习陶艺、书法、绘画。
古城里有了时髦的影像展。青年摄影师在“珉谷艺术空间”独立开摄影展,这里展出过古城人的一张张笑脸。当地发起的“进山”青年创作者共益共创计划还将邀请更多海内外青年创作者进山办展。
古城似乎又没变。
姚姨妈依然为她卖了30年的恋爱豆腐果调制蘸水,经她一调制,普普通通的折耳根、辣椒、葱花成了独特的美味。张大姐依然卖她卖了15年的洋芋粑,孩子们有时喜欢买个夹肉末的洋芋粑当午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