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彦
一个汉字蕴含怎样的民族基因?今人如何从明代留下的文本中读解文旅融合的奥义?当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遇见金碧辉煌的巴黎凡尔赛宫,我们又能看到东西方哪些和而不同的建筑智慧?从一字一世界,到放眼世界不同文明的载体,电视荧屏越发浓郁的文化含量,展中华文明之璀璨。
赓续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一批电视文化节目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仅2024年,聚焦中华文明探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东方卫视等陆续推出《“字”从遇见你》《何以中国》《我在敦煌修文物》《遇鉴文明》《斯文江南》等节目、纪录片。电视荧屏用文化满屏的精彩陪伴,为观众奉上文脉弦歌不辍、文明生生不息的时代画卷。
穿越古今岁月,探究我们民族的经脉气血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日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第二季回归,邀观众再度畅游汉字的世界。该片每集5分钟的轻体量打通一个个汉字的前世今生,在看似跳跃的叙事里,探究我们民族的经脉气血、框架骨骼。以“立夏篇”为例,片中将时节与嵌入民族基因的潜意识并轨,讲述天人和合理念如何润泽人们对万千气象的体验,和先民如何达观、透彻地看待“永恒山河”中的那些变与不变。
在如今海量短视频涌现的传播环境中,一档小切口纪录片如何在信息洪流中突围?主创坦言,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创作者最大的底气。“有些汉字是时光机,它会保存千百年前的影像给今人。比如‘铸造’,简单几笔勾勒出图像、固化成符号,几千年后的今人,很快就看明白了当时的制作工艺。有些汉字是传送门,它会帮助今人连通现实与文字世界。再比如‘山’,从华夏先民开始用它来指代天地之间最伟岸的造物的那一刻,几乎就固定了。”导演刘鸿彦说,汉字蕴含了中华文明的规矩、变化、分寸与优雅,她所展现的灵魂与态度已遗泽千年,至今仍是规范我们个体的基本代码。
由国家文物局、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国内首部立足于考古实证,讲述中国历史演进和文明溯源的大型考古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在东方卫视跨年播出。纪录片团队前往国内200多个史前考古遗址和博物馆,记录考古发掘的第一现场;同时用5G+AR、8K超高清等拍摄技术和电影表现手法,再现古代中国场景,最终从秦汉为始追溯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根基,体现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
秉持开放包容,激扬文明活力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遇鉴文明》是总台首档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的节目,节目每期一小时,以一中一外两个文明载体的交流为主题,邀请中外著名文化学者,以访谈形式,配合外景短片、文艺表演、AR环屏视觉展示等多种手段,展现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凸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第一季节目全网跨媒体触达量高达38.6亿人次。即将播出的第二季节目依然包含许多中外文明的奇妙相遇。当中国的圣贤孔子遇见了西方的智者苏格拉底,他们之间的对话会擦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当《洛神赋图》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遇见带有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又会解读出中西方画作中怎样有趣的故事?▼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而承载了科技智慧的中国飞天梦与西方飞天梦相逢,关乎个人健康的中医与西医同台,又会透露出当下中外交流的哪些密码?主创团队表示,第二季《遇鉴文明》不仅要展现古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更要展现中外文明在当代交流互鉴上的重要价值。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看来,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开放姿态、包容胸怀。这批文化节目不约而同以国际化视野、开放胸襟展现中华文明。总台纪录片《我在敦煌修文物》正在加紧摄制,创作团队扎根敦煌研究院,对敦煌人进行长时段的纪实性跟拍。主创在做厚历史、艺术与科学在敦煌的“创造性交汇”,借鉴影像人类学的创作取向、发掘“莫高窟精神的内核”,搭建专业机构与社会公众间的“情感桥梁”基础上,还尤其注重国际传播视野。团队表示,他们将通过呈现敦煌研究院在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等领域为其他国家的同行和文化机构所作出的典范效应等,力求在全球语境和人类文明的视野中凸显敦煌价值。
此外,东方卫视《斯文江南》、江苏卫视《启航!大运河》、总台《大运河畔》《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国潮盛典》等精彩纷呈的文化节目纷纷邀观众纵情山水、一览古今、阅读东西。正如今日中国,既深深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以与古为新的精神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