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扬
舞台上,载歌载舞的真人表演和栩栩如生的皮影戏交错登场;光影下,著名的喜峰口之战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一幕出现在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人才培养”结业仪式上。民间皮影艺术家赵增涛说:“皮影戏和真人秀结合一直是我的梦想,这一次终于实现了!”
被封印的“遗产”
这次躬身入局效果并不理想,大城市消费者与原生态传统手工艺品的直接碰撞遇到了重重困难。
赵增涛来自宁夏,是自治区区级非遗皮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他在北京参加培训,四个月的时间里,他和“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人才培养”项目的40多名学员一起,在大学教室里上课,在京郊乡村考察,和同学一起创作长城题材的皮影戏剧本,教其他学员制作皮影,在录音棚戴着耳机录制台词,在镜头前录制节目,在结业仪式上和真人秀合作表演节目……所有这一切,都让赵增涛颇有感触。一方面,这其中不少内容是他第一次经历,另一方面,他因此结识了很多同道中人,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思考,皮影戏的未来还能有多少可能性。
“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人才培养”项目的牵头人,是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朱利峰。
朱利峰个子不高,身形略显单薄,走起路来速度很快,一看就是行动力很强的人。“非遗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利峰说,“民间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有些已经进入非遗名录,有些还没有进入,都值得认真观察和研究。”
十几年前,朱利峰就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曾经去贵州、青海、甘肃、广西、新疆、宁夏、云南等地调查,也去过港澳台地区和万博体育下载、加拿大、古巴、印度等国家,考察当地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发展情况。根据这些田野调查,2012年,朱利峰进行了一项题为“利用民族艺术创新改善偏远地区民生”的课题研究。此后,他始终关注农村发展,又进行了“农村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设计”研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5年,朱利峰与七八个朋友一起,在北京南锣鼓巷、三里屯地区开店,为边远山区的扶贫点推销非遗传统手工艺品。遗憾的是,这次躬身入局效果并不理想,大城市消费者与原生态传统手工艺品的直接碰撞遇到了重重困难。
走在人潮涌动的繁华街头,朱利峰陷入沉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日常生活和审美需求的伟大创造,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探索中的经验积累和文化传承,所承载的既有物品在使用功能方面的实用属性,也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审美属性,二者巧妙融合于工艺品之中。长期以来,传统手工艺被普遍认为是和现代经济、技术及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抑或作为工业化的镜像,是浪漫主义者反抗工业及现代性的怀旧情怀的体现,手工艺行业和手工艺人在现代文明中日趋边缘化。
难道非遗真是已经成为被封印的“遗产”了吗?
从剪纸到皮影
赵增涛心里一动,这个机会不错,报名去!
就在北京的朱利峰为非遗的创新发展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时候,远在宁夏的赵增涛也在为他的皮影戏发展绞尽脑汁。
赵增涛是河北保定人,遇见皮影戏的时候,他正从事剪纸艺术创作,是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在我将近30岁的时候,也就是20多年前,我在北京偶然看到一个关于皮影的艺术展,它的美感深深打动我了,我当时就想,我要从事这个行业。”
皮影历史悠久,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个来自《汉书·外戚传》。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离世。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一日大臣李少翁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影偶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于是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遥望夫人栩栩如生,玉手招唤,武帝龙颜大悦。
皮影戏似电影又似卡通动画,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电影始祖”的美誉。方寸白布一盏舞台,尺把小人演绎华彩。灯影穿透人物、花草、楼宇……千人千像在画幕的另一端映现,声色犬马、世间百态,波澜壮阔的故事呈现于观众眼前。这就是皮影的魅力。
2002年,赵增涛来到宁夏,开始皮影戏的创作表演。皮影表演要求很高,特别是要求技术全面,从皮影制作到戏曲编排,从布景到打灯,练的是全活儿,表演时,手、嘴、身、眼,全部都要默契配合,片刻不得闲。巧的是,赵增涛就有这个本事,皮影戏所融合的多项手艺,他都能完整地做下来。剪纸技艺的训练,让他有一双巧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欢,让他编起故事来活灵活现。光与影、人与戏,一个个影偶经过赵增涛的手活了起来。在宁夏银川市闽宁镇原隆村,很长一段时间,每逢周末赵增涛便为村民表演一场皮影戏,成为全村村民的一大乐事。
2007年,赵增涛开办了皮影培训班,培训学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喜欢皮影,2012年,他开始带着学生四处游历。从宁夏到哈尔滨,再到深圳,赵增涛带着学生们制作皮影、全国巡演。在深圳,赵增涛的皮影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吸收了一些现代的文化元素,皮影更适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更符合现代人的美感。
2016年,赵增涛赴上海旅博会推广皮影文化;2017年,前往法国博吉尼市演出两场中国皮影戏。万里奔徙,赵增涛在不断寻找千年皮影与当代文化共存的新生态。
2023年初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增涛在网上看到一份通知,“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人才培养”项目开始招生了。赵增涛心里一动,这个机会不错,报名去!
“不同角度”的学员
在遴选培训班学员时,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选取“不同的角度”。
招生通知是朱利峰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也称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发出的。由于研究课题入选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朱利峰和团队小伙伴一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学员。
“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人才培养”这样一个项目,该招募什么样的学员呢?大家说,非遗传承人呗,可是,仅仅培训非遗传承人还远远不够。
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其之所以成为非遗,则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生命力不够旺盛,发展遇阻,甚至出现生存危机。经过十几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朱利峰对非遗、传统手工艺、民间表演艺术有了越发清晰的认识。它们承载着劳动者的生活智慧、生态理念、文化知识、乡土习俗和思想感情,这些曾经在传统社会文化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技艺,正随着社会文化生态的变迁呈现诸多新的价值与内涵。对于它们的观察,有着很多的角度,可以是艺术学的工艺美术角度,可以是人类学、民族学的民俗文化角度,可以是经济学的商业角度。正如朱利峰在其著作《家庭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传统手工艺》一书中所说:“不同的角度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理解传统技艺对于当下的价值。”同样,在遴选培训班学员时,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选取“不同的角度”。
翻开学员通讯录,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角度”。
一类是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以通草花技艺传承人宋安、玉田泥塑传承人王振锋、布艺画传承人赵梓立、高阳土布草木染工艺传承人段惠、陶艺传承人王安帮、皮影制作技艺传承人赵增涛、河北省秦皇岛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刘应哲等为代表。
除了非遗从业者,还有以北京京东大峡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白逸仙、门头沟黄芩仙谷董事长李轶、北京弘善小镇国际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爽等为代表的文旅行业从业者;以昌平区流村镇政府非遗工作负责人胡艳晓、密云区古北口镇政府旅游办穆赛楠为代表的乡镇工作人员;以延庆区八达岭镇岔道村村委李森、延庆区井庄镇窑湾村文化宣传员李文娜为代表的村基层工作人员。
还有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园林景观所所长张晓磊、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学院院长姜旭、几思墨得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李寅寅、梵果云途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潮玩设计师曹健……还有一些学员身兼两职,怀柔区四渡河村第一书记张啸宇是中国戏曲学院影视中心主任、怀柔区九渡河村第一书记王启超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怀柔区杏树台村第一书记张锐龙是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机关党委调研员。
在这份看似纷繁的学员名单中,嵌入了长城、非遗、文化、设计、乡村、人才这些元素,从中隐约可以看出一条围绕非遗展开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思维课与实践场
“坐回课堂的感觉真好啊,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怀着兴奋的心情,40名学员坐进了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室中。“教室座位有限,除了到场的40名线下学员,还有30多人只能作为旁听学员,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听课。”朱利峰遗憾地说。
打开课程安排表,笔者不禁惊叹于课程安排之饱满、授课教师专业之丰富。
2月26日上午,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宝秀主讲《长城文化带的历史演变与保护发展》;
2月26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侯样祥主讲《如何激活长城文化带的乡村非遗》;
2月27日,前往平谷区,实地考察长城文化带;
2月28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长铃主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月28日下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尚珩主讲《环列兵戎,纲维布置——明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
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资源区划处处长陈奕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何崴、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台湾艺术大学原校长谢顒丞……都在授课教师名单中。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更是鼎力支持,由院长张旗教授带队,10余名教授、副教授成为授课与实践工作坊教师。
《艺术设计与乡村乡土乡情》《非遗演艺节目创新转化实践》《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非遗发展》《技以载道——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创设计工作坊实践案例》《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长城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新时代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发展》《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中国当代乡建的艺术表达》《染缬的传承与创新》……授课内容既有专题教学,也有实践案例分享。
“坐回课堂的感觉真好啊,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来自门头沟的学员李轶感慨地说。
这个项目授课教师人数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不多见的。“授课教师大多是我的同事、朋友,但有些也并不相熟。”朱利峰说,“我在一个微信群中看到北建大的汤羽扬老师介绍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得知她是这项规划的编制专家,就主动联系、贸然邀请,汤老师欣然应允,为学员们生动讲述了《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解读》。”
王振锋是玉田泥塑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这次培训的学员。“以前一直从事泥塑的制作,基本专注于泥塑一个领域。通过培训我更清楚地知道,如何站位规划非遗的发展,如何进行非遗空间的营造,如何结合非遗进行研学和文旅开发,如何从多维度对一类产品进行规划和展示。”王振锋说,“在培训过程中,特别是大家在一起同吃同住的一段时间,通过深入交流,碰撞出了很多火花,有了很多产品创意、活动创意。培训不仅是思维、思路的课堂,更是一个实践场。”
长城脚下的研学
它让非遗成为一根不断延伸、没有尽头的线,连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
四月的京城已是春花烂漫,但有夏都之称的延庆,刚刚嗅到早春的气息。4月8日,延庆区八达岭镇岔道村迎来了一批客人,“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人才培养”项目40多名教员和学员来到这里,开始了为期三周的研学实践和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有“小裤脚教授”之称的乡建专家丛志强在这里讲授了《共创设计振兴乡村的实践探索》,文旅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中关村智慧旅游创新协会会长张德欣讲授了《文旅资源跨界与创新》《精品民宿创新与运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媛媛讲授了《乡村非遗空间营造及实践》……
当地民宿喜舍客栈就是教员和学员宿舍,村委会的会议室和客栈大厅就是临时教室,农家乐就是大家的食堂,学员们时不时客串掌勺的大师傅,田间地头随时开小组会……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题。白天长城脚下或上课或在乡间考察,晚上围坐在红泥小火炉旁讨论创意、心得体会,灵感的火花就这样在思绪碰撞中不断萌发。
张晓磊长期从事城市景观设计与长城保护修复工作,这次成为培训班的学员,缘于对乡村的热爱,对山水田园的向往以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人文情怀。
“从乡村振兴的重大方略到重塑乡村的发展格局,从农旅融合的创业拓展到农村小康生活的加速实现,尤其是非遗领域内多位学者及专家的倾囊相授,传道解惑,共同畅谈乡建之路、文化复兴上的不易与欢喜,作为学员的我们受益良多。”张晓磊由衷地说,“在习学的过程中,我们是最潜心的聆听者。以修复乡村文化、恢复乡村生态和振兴乡村经济为序幕,让乡村回归美丽富庶,回归人丁兴旺和鸡犬相闻,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思维方式,加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愿时光常在,情怀不老。”
6月16日,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一层手工艺博物馆热闹异常,“长城文化带非遗进乡村人才培养”项目结业展览在这里开幕。
一进门,一份精美的“京师长城通关文牒”发到手中,甫一展开,一个立体的长城纸塑便跃然而出。参观者可以一边参观,一边在这本“通关文牒”上盖章:密云司马台长城、延庆八达岭长城、怀柔撞道口长城、昌平居庸关长城、平谷将军关长城、门头沟沿河城长城……一路走来,长城印章便集满了这本“通关文牒”。进得馆来,长城元素铺满长长的展板。长城活态文化博物馆的策划方案、漆园龙鼓的非遗科普落地方案、“乡村有戏”第一书记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品牌、百集红色皮影戏《平谷抗小之烧白炭》剧本、国家级非遗琉璃烧制技艺研学系统设计、长城文化红色研学线路设计、非遗工坊介绍、长城非遗嘉年华设计方案、数字化文旅融合——智慧非遗AR系统说明……还有活灵活现的文创作品,八达岭长城传说《燕王智比剑》动画分镜头脚本和生动的泥塑展示、空心敌楼造型的围炉、戍边卫士造型的兔爷、声音嘹亮的长城联络哨、长城造型的大型纸塑……
“历时四个月,项目组学员经过线下授课、长城沿线乡村考察、乡村实践工作坊集中创作、线上交流辅导、乡村非遗活动落地,完成了一系列非遗与乡村文旅融合的模式探索。培训成果以乡村文旅策划、创作展演、文创设计等多元化作品呈现于此。”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旗在结业仪式上说,“培训成果呈现出乡村文化繁荣的时尚风貌。”
朱利峰深有感触地说:“从2月的冬季到6月的夏季,四个月里,我们专门设置了在联大校内的专家授课和在长城文化带乡村里的实践工作坊两个集中培训阶段,期间对长城文化带北京段所涉及的六个区逐一开展现场调研,此外还有返回乡村驻地的分散创作和成果孵化阶段,直到最后的成果展示。大家从非遗+设计、非遗+新媒体、非遗+科普、非遗+民宿、非遗+演艺、非遗+策展、非遗+文创、非遗+教育研学、非遗+红色文化、非遗+市集等角度,优化策划方案,辅助项目成果输出转化。不论是非遗传承人,还是乡镇干部、文旅工作者以及乡村设计师,都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和创作激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探索非遗+、+非遗的多种可能,初步尝试了北京乡村以沉浸式非遗旅游为显著特征的多元模式与文化旅游新生态。”
有的学员与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达成实践活动合作协议,有的与工艺品生产经销商达成合作,有的准备筹办非遗市集,有的设计了研学课程,有的策划了科普活动,有的计划参与民宿主题改造……非遗虽然无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但这份穿越时光的记忆,让我们鉴往知来,让我们体味历史的悠远、前人的梦念。
跃动的线偶,交错的光影,恍惚之间,仿佛穿越了时光;泥塑、布偶、手工陶瓷,这些慢悠悠的手工技艺,仿佛复古的花朵,点缀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高楼大厦间,忙忙碌碌中,这份久违的悠闲,让我们的思绪飘远,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亲切又陌生,这就是非遗的魅力啊,沉睡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就这样被它们唤醒。而非遗+的N种可能性,正是魅力非遗赋能的无限性,它让非遗成为一根不断延伸、没有尽头的线,连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