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一脉相通的京津冀长城

2022年07月21日09:14

来源:北京日报

  卜凡

  2022年7月5日,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文物局共同签署《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的联合协定》,三地将共同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京津冀长城从简单的边塞防御到完全联结为一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系统防御体系在北魏、北齐初见雏形,到明朝万历初年戚继光镇守蓟镇时达到顶峰。

  风光秀丽的金山岭长城

  1 北朝初建 连缀关塞 沿袭千年

  与想象中的历史不同,先秦与秦汉时期京津冀地区的长城,都距离燕山较远。秦代的一段长城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从燕北长城向东北方向延伸,而这里距离北京市区的直线距离已经超过280公里,远在燕山的北面。后来东汉由于国力不如西汉,在北方边疆的战线从冀北山地北部内缩到燕山、军都山一线,但主要是依靠居庸关、厗奚县(大致在今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卢龙塞(在今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南部与迁西县交界的喜峰口、潘家口附近)等关塞组织防御。曹操曾率军出卢龙塞,击溃乌桓蹋顿单于与袁氏残余势力。

  东汉以后,鲜卑、乌桓等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内迁到冀北辽西山地与河北平原,在十六国时期慕容部鲜卑曾建立前燕、后燕等政权,这些政权没有必要在燕山修筑长城。公元4世纪末崛起于河套平原东部、由拓跋部鲜卑建立的北魏,在击败后燕之后迅速夺取了河北地区。但由于河北平原还有很多慕容部鲜卑人和汉族豪强大族,这对于北魏统治河北很不利,于是北魏就在国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周围修了一道长城,称为“畿上塞围”,东面一段就以居庸关、军都山为屏障。后来,随着对河北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固,北魏又沿燕山一线,经提携城(即东汉厗奚县,今密云古北口附近)等地修筑了长城,向东直抵渤海,到达今天河北省的秦皇岛市。

  北朝时期,生活在西辽河上游地区的契丹、库莫奚等逐渐壮大,频繁袭掠幽州地区。北魏之后的北齐文宣帝高洋采取了攻守两种手段来抵御契丹等族的袭扰。他通过亲征击败契丹后,又修筑了东到海滨、绵延数百里的北齐长城。高洋还在这条大体沿燕山修筑的长城沿线险要的25处重地设置了州或军镇,以加强防御。高洋大概不会想到,这道长城不仅为北齐的边防创造了重要价值,还持续为北周、隋朝、唐朝的北方边疆提供了坚强防御。

  隋炀帝在这道长城的东端设立了榆关,虽然这时的榆关较今天的山海关位置要略偏西南,但仍是控扼辽西走廊的雄关。而在榆关附近,正是曹操“东临碣石”的碣石山。这反映出东汉到隋唐时期的边塞与长城体系都在燕山一线,主要用来保卫河北平原农业区免受塞外游牧民族的袭扰。

  明及之前京津冀部分长城遗址分布示意图 绘图/卜凡

  2 明朝重筑 数度增建 饱经风霜

  今天我们所见的萦绕于京津冀北部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所修的。徐达率大军攻占元大都后着手恢复古长城,作为抵御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的屏障。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亲自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来镇守北方边疆,明朝对燕山一线的长城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增修,而是完全重筑了。在明朝近三个世纪的统治中,长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增修与重筑。

  第一阶段是在“土木之变”以前。徐达在榆关东北主持修建了新的关塞,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它是北京通向东北地区的一座雄关。不过文人墨客还是喜欢“榆关”这个雅称,比如清代著名文学家纳兰性德的词中就有“身向榆关那畔行”的句子,来形容他跟随康熙帝前往盛京沈阳祭祖的路程。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曾对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内的长城以及居庸关关城进行修缮;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明廷下令修居庸关城楼,并命都督沈清监督工程;同年七月又命都督王彰监督总兵官陈英、都督陈景先及“诸镇守官并在近军卫有司”修“自山海(关)、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抵居庸关”一线失修的关隘,要求务必将这些关隘修得坚固完备。

  第二阶段主要集中在明朝中后期的嘉靖、隆庆年间。“土木之变”以后,明朝在北方边疆的压力持续增加,而明朝内部由于宦官专权、吏治腐败等原因,边防力量也较明朝前期大为削弱。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甚至发生了蒙古俺答汗突破古北口、兵逼北京城下的“庚戌之变”。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活动也更加猖獗,这使得当时的明朝统治者不得不考虑重修北京周边宣府、蓟镇等地的长城。

  北京西面的大同、宣府一带长城历来是明军防御的重点,因为蒙古骑兵一旦从这里突破,将直接威胁到居庸关及附近的“次边”长城,而军都山口海拔落差较大,在居庸关抵御北来的袭扰是很不利的。

  修筑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事宜主要由翁万达等人负责。《明史》中说,翁万达多次上疏请求明廷修筑两镇边墙,终被嘉靖帝采纳。翁万达在宣府西路的西阳河(即永定河流域上游支流西洋河)、张家口等地修筑了64里边墙与10座敌台,甚至改造地形,“斩崖、削坡”50里,用了50多天完成了宣府、大同两镇边墙的修筑工程。也许在翁万达的工程中,就有与2022年冬奥会场馆交相辉映的明朝宣府长城。

  在北京北和东北方向,明嘉靖年间重修长城的规模相对不大,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次修筑是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王仪修筑九眼楼及周边边墙、墩台,将蓟镇与宣府镇长城连为一体。到隆庆二年(1568年),蓟镇的督师谭纶、戚继光“治塞垣,夹垣为台,高数丈,矢石相及,环蓟而台者三千垣,周二千余里,自是外寇不敢深入。”这次修建的范围包括今天北京市的八达岭、司马台长城,天津市的古蓟镇长城,河北省的山海关老龙头、喜峰口等处长城,达到了中国古代长城修筑的顶峰。

  航拍九眼楼

  3 北京与长城 三镇环抱 拱卫京师

  京津冀地区的长城,大部分自修筑之初就肩负着保卫北京地区及广大华北平原的任务。在五代以前,北京地区是北方边疆的重镇;五代以后逐渐发展为封建王朝的国都所在。明朝将燕山、军都山一线的长城推向了顶峰:除了各地的增修之外,到嘉靖年间,北京由蓟镇、宣府镇与昌平镇三个边镇所拱卫。

  蓟镇最初设于桃林口(今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最终迁于三屯营(今河北省迁西县西),主要控扼北京东北方向的诸多山口。蓟镇总兵在三屯营,明万历年间下辖三个副总兵,分别管辖12路要道:东路副总兵管理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4路,中路副总兵管理马兰峪、松棚峪、喜峰口、太平寨4路,西路副总兵管理墙子岭、曹家寨、古北口、石塘岭4路。万历初年戚继光在蓟镇防守有方,这位抗倭名将的声威远播塞外。

  宣府镇治所在宣府(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主要负责宣府外围的长城防线,东起北京市延庆区的四海冶,西与大同镇相接。随着长城的修筑与边塞贸易的逐渐开放,宣府西北方向、野狐岭脚下张家口逐渐崛起,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发展成为北京西北方向边疆军事与商业重镇。

  昌平镇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区,主要负责北京西北方向军都山、太行山一线的长城防务。今天,这条长城的遗迹在北京灵山附近戛然而止,但从河北省涿鹿县、蔚县境内的长城遗址走向来推测,它很可能也是北魏“畿上塞围”的一段。

  几个世纪以来,长城饱经沧桑,既见证过封建帝国的繁华盛世,也见证过日寇入侵的屈辱岁月,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长城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链接

  内外长城在九眼楼交会

  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调查,古长城屹立于今天京津冀三地的北部:外长城由今山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向东,经过河北省张家口市、北京市延庆区与怀柔区,与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昌平区的内长城在九眼楼交会,再向东北延伸而进入密云区,随后蜿蜒至平谷区,继续向东经天津市蓟州区北部,河北省遵化市、迁西县、卢龙县北部,至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渤海之滨为止。这些长城依靠燕山、军都山等山脉,长期拱卫着华北平原上的北京地区。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