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皇城“后门”的市井烟火

2022年06月23日09:02

来源:北京日报

  杜望

  地安门内大街居于北京中轴线上,明清时期连接着皇城和内城,分布着诸多服务于紫禁城的后勤保障机构。近代以来,这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文人志士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市井烟火、文人学者与革命先锋在此交会,谱写了地安门内大街的前世今生。

  前朝后市 后勤保障

  地安门内大街北起地安门,南至景山后街,因位于北京地安门内而得名。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明清皇城的北门,明朝时称北安门、厚载门,清朝改名地安门,20世纪50年代为疏导城市交通而拆除。

  在明朝,地安门内大街属皇城范围,主要分布着服务紫禁城的后勤保障机构,地安门内大街以东,南北分别是尚衣监、司设监,再往东有司礼监、针工局、巾帽局、皮房、纸房、酒醋面局、内织染局、火药局等;大街以西则是内官监,主要负责皇家营建工程,兼管米盐库、营造库等。地安门东南附近设有安乐堂,为宫廷太监患病养体之所。“皇城外红铺七十二座,铺设官军十人”,红铺是警卫皇城的哨所,有专门的官军环城巡警。明朝皇城门禁森严,会对出入人员进行盘查,同时限定出入时间,非寻常百姓所能涉足。

  到了清代,皇城外用于看守的红铺减少为16座。皇城内的景象也与明朝不同,据清人吴长元《宸垣识略》载:“今皇城内居民甚稠,故东安、西安、地安三门闭而不锁,民有延医接稳者,不拘时候。”由于地安门内大街两侧的明朝衙署在清代多被裁撤,因而有了大量空地布置民居,这一带甚至成了街巷与胡同的密集区。随着政权稳固、商品经济发展、民族交流频繁,满汉内外分治也被进一步打破,皇城也因此变得更为开放。

  除民居外,承接明朝内监衙署的主要是清代内务府库司以及众多祠庙、寺观。原尚衣监旧址建玉皇庙,司设监旧址建慈慧殿,此外还建有大佛堂、观音庵及多个真武庙,这些坛庙寺观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和八旗军民对汉地祭祀与信仰体系的承袭。

  在《乾隆京城全图》中,我们可以从当时胡同的命名中找到明朝衙署的痕迹,如内官监胡同、司礼监胡同、碾子胡同、巾帽局胡同、内织染局胡同、蜡库胡同。地安门内大街两侧保留下来的宫廷服务机构有米盐库、花爆作、帘子库等。花爆作负责制作烟火爆竹,而帘子库则用于存放夏季供皇宫使用的竹帘,延续了此前司设监的部分职能。司设监在明代负责保存卤簿仪仗、围幕褥垫、冬夏帘子、凉席、帐幔,以及下雨时所需的雨袱子、雨顶子、大伞之类。据明朝宦官刘若愚称,该衙门“事最烦苦”,远不及内官监“有盈余肥润”。

  从位置上来看,地安门内大街虽位于皇城之内,却在紫禁城的后侧,与西苑的美景、太庙的巍峨及天安门前分布的重要国家机构相比,显得很不起眼。但作为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却是维持紫禁城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存在。

  除旧布新 文艺摇篮

  油漆作胡同原为明代内官监十作之一——油漆作的所在地,到清代已演化成一个地名,即油漆作胡同。民国时期,油漆作胡同1号曾是溥仪英国教师庄士敦的宅院。庄士敦在1900年是香港总督的秘书,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对经史子集及佛教都有研究,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1934年,庄士敦出版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披露了他在宫中的见闻,电影《末代皇帝》即以此书为底本。

  地安门内大街北头有东西两座雁翅楼,1923年,故宫的建福宫花园起火,许多珍宝化为灰烬。由于这次火灾极可能是太监为掩盖其偷盗宫中宝物的行径而人为纵火,所以溥仪在老师庄士敦的建议下,将太监全部赶出紫禁城,并安置于雁翅楼。雁翅楼后来与地安门一并被拆除,现又复建,总体规模比原建筑略小,西雁翅楼现在是中国书店。

  近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经居住在地安门内大街慈慧殿3号,据他自己形容:“慈慧殿并没有殿,它只是后门里一个小胡同,因西口一座小庙得名,庙中供的是菩萨。”对比《乾隆京城全图》可知,乾隆时期确有慈慧殿,而朱光潜所说的西边小庙,更像是地图上的观音庵。只是时移世易,民国时已经看不到慈慧殿的影子了。朱光潜曾多次在此组织读书会,如同文化沙龙,邀请各界名流参加,如来自清华的朱自清、俞平伯,来自北大的梁宗岱、罗念生、叶公超,还有冰心、凌淑华、林徽因、沈从文等,这些文学青年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学术界的大家。

  慈慧殿胡同现改称慈慧胡同,这里和附近的慈慧寺曾一度是中共北平地下党秘密活动的地点。地下工作者郭家安、李葆华、苏啸中等先后在此居住,还有不少同志来此接头、开会。这一带还是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的主要活动场所,1932年成立的北平剧联就在此地排练革命剧目,其中就有作曲家聂耳。1958年拍摄传记影片《聂耳》,特意选择了这里做外景。

  翰墨飘香 文人荟萃

  地安门内大街的米粮库胡同,是明清时期“米盐库”旧址,到民国时期出现了一座著名府邸——“淑园”。“淑园”的主人陈宗蕃,字莼良,号淑园,福州人。1923年,陈宗蕃在米粮库胡同购置一块十多亩房地,自主设计成一处花园式宅舍。史学家、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当年曾借住淑园南房,史学家傅斯年借住淑园北房。北大教授胡适曾在淑园西面的4号院居住,这一区域可谓是文人墨客聚居之地。

  胡适于1930年12月携家带口住进米粮库胡同4号院,这是他在北平居住时间最长的家,有六七年之久。胡适的弟子兼秘书罗尔纲曾描述胡适的住宅:“米粮库4号是一座宽绰的大洋楼。洋楼前是一座很大的庭院,有树木、有花圃、有散步的广场。庭院的左边是汽车间。从大门到洋楼是一条长长的路……洋楼共三层,一楼进门处做客人挂衣帽间,进入屋内,左边是客厅,右边是餐厅……大厅高大宽阔,原来大约是个大跳舞厅,胡适用来做图书室。大厅的南边是一间方形的房,是胡适的书房。”

  胡适家的房间很多,除了胡适的书房、家人的寝室、佣人的住房外,还有多个空余房间,成为胡适亲朋好友的客房。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朋友来北平,也应邀住进小洋楼。

  由于胡适性情温和,夫人江冬秀热情好客,加之住宅空间宽阔,胡适家便成为朋友和文化人的聚居地,来这里吃饭叙旧的客人,都会夸奖这个院子摩登、舒适。史学家何兹全曾到过这所住宅,只见宾客满座,都是年轻学子,他们与胡适有问有答,有讨论,有辩论,气氛热烈。胡适成名后,除了前来拜访的同学朋友,家乡安徽来的人也成群结队,北京的胡宅几乎成了安徽会馆。胡适还在此处庆祝了他40岁的生日。

  胡适之后,画家陈半丁入住于此,在庭院里种了更多的树和花,称之为“五畝(亩)之园”。1938年至1951年间,他的书画作品多落款“作于五畝之园”,陈半丁在此达到其绘画艺术的高峰。“五畝之园”也成了京城艺术家经常相聚之所,几乎每周都有聚会,一时间陈半丁家的“周宴”被传为美谈。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