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当艺术展成为“网红展” 从取景摄影棚到创新传播

2022年06月21日08:59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在巴黎卢浮宫,一名男子为了出名、博流量,伪装成老妇人坐在轮椅上,用随身携带的蛋糕砸向世界名画《蒙娜丽莎》,震惊世界。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艺术和艺术展览也与流量挂钩。“手把手教你展览现场的拍照姿势和光线攻略”——打开社交媒体,一众网红和喜欢拍照的年轻人热切地分享着他们在美术馆的打卡攻略,“出片率高”“打卡必备”的“网红展”已成为艺术行业的流量担当,一场“网红展”往往能引发一场朋友圈的摄影大赛。当网红们涌动在美术馆,当“拍照分享”成为观展的默认模式,折射出美术馆与观众一种怎样的关系?那些代表美与智慧的艺术作品给予人们的感动,又将何处安放?

  拍照是观众亲近美术馆的开始

  翻看社交媒体网红展的打卡照,相似又不尽相同。他们中,有的是在声光电齐发的新媒体艺术展现场,一边沉浸式观展,一边在涌动的光影中按下快门;有的是倚靠在美术馆设计感极强的旋转楼梯或落地窗前,与建筑合影;有的则是用特定的表情与艺术品“互动”,融入其中……

  这些掀起热潮的“网红展”有着怎样的共性?资深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网红展览的共性,其一是有着“破圈”的力量,这些展览的“主角”大多是艺术大师、名人名家,且不仅是在艺术界关注度高,普通观众也耳熟能详,比如齐白石、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等。其二是展览作品、展览现场适合拍照,互动性强,容易出片,比如各种声光电的新媒体艺术展。很多“网红展”往往是这二者兼而有之。

  对于“网红展”效应,胡斌表示,它反映出这些年美术馆的确火了,人们更爱走进美术馆,也愿意把美术馆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总比过去相对冷清、参观人数寥寥的情况要好,这对艺术行业的发展和美育而言,至少走出了第一步,就是将观众吸引到美术馆来。

  作为广东省内人气度和关注度颇高的和美术馆,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前来参观打卡,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其执行馆长邵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年轻人来到美术馆,表示他们喜欢这里,这非常重要。他们从喜欢到美术馆拍照,可以逐渐转变成喜欢到美术馆看展览和欣赏作品,最后养成到美术馆的习惯,这是一个逐渐培养艺术爱好和兴趣的过程。“我们不希望把美术馆和观众割裂开,希望参观美术馆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选项。”

  文创前沿

  用好社交媒体输出艺术和知识

  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说,拍照是培养大众对博物馆、美术馆感情的起点。博物馆、美术馆应做好服务,引导大众爱看展览、看懂展览。

  “如果摆造型、拍照片,成为观展时最重要的事,那么,对于艺术品本身自然不会特别关注。所以,长此以往,观众对于美术馆、艺术展览就只能停留在浅显且表层的状态,不会去真正了解艺术,只是把美术馆和艺术品当成拍照背景。”胡斌说道,“甚至,当一些观众着装夸张、花费大量时间在作品前停留拍照,还要打光营造氛围感,对于真正想要来艺术馆了解艺术、看展的观众而言,实际上会带来较差的观展体验。现在有的美术馆、展会已经对网红打卡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比如禁止使用闪光灯等,产生了积极效应。”

  “所以,馆方的管理很重要。”邵舒表示,“从馆方角度,我们需要把现场运营管理做好,控制好‘量’和‘度’。对于一些影响到其他观众观看展览体验的举动,我们会进行合理的劝阻。”

  “当美术馆成为一个热点,肯定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肯定不能长期是这个样子。”胡斌说道,作为策展人,社交媒体的效应是他考虑的因素之一,因为展览的推广的确要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一个展览的推广,既包含学术研究和探讨,也包括大众媒体的传播,这其中就涉及社交媒体传播。但最核心的关注点始终是展览的艺术价值。所以,策展人如何用好社交媒体将真正内容好的展览进行宣传,用这个时代特有的方式去打造展览,吸引专业观众和大众观众,输出艺术和知识,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否则,即使大批人流涌进美术馆,对于公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没有很大作用。”

  “把专业性、学术性与大众性链接起来,通过解说二维码、网络展厅、短视频以及大众媒体的助力,构建一个展览的社会影响力,才能让更多人走进美术馆,也才能让展览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王绍强说道。

  业界思考

  “网红”传播是把双刃剑

  火热的人气让美术馆成为城中热门目的地,通过吸睛手法将观众引入馆后,如何体现一个美术馆或者展览主办方的使命和担当?尤其是当“拍照分享”成为参观艺术展览的默认模式时,人们就不再需要提前做任何功课,也不必对着展览中的作品凝神屏气、苦思冥想,更不必调动全身感官去体验参与,艺术展览的价值如何定义?

  对此,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不会去追求网红展览的模式,同时也不完全拒绝有学术展成为“网红”。他认为,严谨有力的学术研究是美术馆的生命力所在,其对外呈现的方式可以是“网红式的”,也就是轻松的、充满活力的、多元的、前卫的、符合观众观看习惯的,但归根到底需要有学术的支撑,否则展览就像浮萍一般,沦为一种肤浅的“潮流”。今天,当追逐潮流成为常态,深刻和恒久的价值仿佛被束之高阁,更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美术馆的根本所在。  

  “从艺术传播和普及的角度讲,数字媒介变成了艺术创作的催化剂,也变成了衡量美术馆或者博物馆经营的一个晴雨表,或者说是除了财务维度、专业维度以外的一个评价标准。可以说,通过‘网红’来传播是把双刃剑,我们不拒绝观众来美术馆拍照,但是我们不希望美术馆变成一个让‘网红’取景的摄影棚。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做营销,为了摄影效果好而改变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改变策展人的策展理念,或者改变艺术的呈现方式,我们是不接受的。”邵舒说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