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研究

2021年11月10日08:3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季 蓉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培育文学的精神土壤,两者存在相生互动的生态关系。文学是有地域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能脱离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独立存在,刻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是其文学审美的显要特征,体现出文化对人、对民族性格、对文学的深刻影响。自白话文运动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已经走过100多个年头,其间,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面对卷帙浩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和作品,若从传统文化影响的视角去探究,既可以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摸索出一条特征鲜明的逻辑链条,展现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同时也是深入探究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了解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脉络的有效途径。再者,文学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传统文化视角去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益尝试。

  传统文化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

  白话文运动展开后,鲁迅立即写作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鼓励作家用白话文写作。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从晚清步入近代的历史交汇期,急需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为摆脱积贫积弱的国家状态而努力。在那个时期,鲁迅创作的文学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温情的一面,也有批判和鞭笞的一面。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为代表的作品,集中批判了糟粕性传统文化对人天性的束缚和迫害,以及对民族性格的影响。《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许多篇目中都批判了消极传统文化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这成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对糟粕性传统文化最集中、最深刻的一次审视与批判。

  鲁迅之后,许多现当代作家的小说作品也都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赵树理等作家的小说。不过,他们所处的时期大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转变,文学和现实社会都完成了从“古”向“今”的变革,因此,他们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呈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温情怀旧和一种质朴的回归。与鲁迅对所谓“民族劣根性”的尖锐批判不同,废名的作品更多的是展现出对传统怀旧式的感伤。废名的创作深受古典诗词影响,词语使用方面注重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往往将人物置于一个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中,去挖掘那些似乎已经被时代抛弃的传统人性美德,并为这种美德不为社会所容而哀伤,极具诗意美。沈从文同样讴歌传统人性之美,他的小说不仅写湘西乡村,也写现代都市,通过对乡村美好人性的讴歌和人出走都市之后变得腐化、堕落的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浪漫化的审美特征。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沈从文的小说将传统人性美描绘得最为深刻。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他的小说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充满了中国味,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深度挚爱,他主张回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去寻找富有生命力的故事。汪曾祺的作品未受外来文学流派的影响,而是以充满中国味的语言,专注于对中华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诚的态度书写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是写乡村,同样有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批判,赵树理的小说与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的风格都不相同。赵树理擅长写乡村中的民风民俗,语言不避俚俗。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他把混沌质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在诙谐通俗的故事讲述中完成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让人读起来轻松、有趣却又发人深省。

  传统文化对现当代散文的影响

  散文是一种更利于抒情言志的文体,从散文作品中看作者的性情、思想、价值观、文化偏好会更加直观。中国现当代文学体系中散文的文学体系虽不如小说那般蔚为大观,但也出现了许多佳作与名家。其中许多作品至今仍在学校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说话、写字的一种文体。散文对传统文化的刻画或描写并没有小说那般附加许多技巧,读者或许一眼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主题,但细细品味,也会收获富有价值的感受与体悟。

  朱自清是新文化运动后最早成长起来的散文名家之一,他有着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经验,其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文笔在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家中独树一帜。他的散文作品主要包括言志表意、览胜游记、抒怀抒情、感悟觉世、指摘时弊等主题,与王安石、韩愈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创作路径颇为神似。他的《荷塘月色》《背影》《匆匆》等散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余秋雨是当代散文创作成就较高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极力表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伟大的凝聚力,并通过富有深度的文学书写来追寻这种凝聚力。他对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高度关注,也对传统文化衍生发展之道进行了深入探究,对于官方正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博弈进行了仔细梳理,并以朱熹为例进行了深度思辨性书写,对于他身上体现的传统文人品格予以深度礼赞。当然,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视野广阔,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性书写并不局限于一种角度,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山居笔记》等散文集都通过不同角度书写了传统文化,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风格。另一位名家林清玄的散文作品则透露出浓重的传统佛学思想、人文思想和生命哲学思想,他作品中的佛学思想并非佛教哲学,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对佛学进行了通俗化阐释。他从人情练达中体会佛教义理,从人格完善中体验佛学意蕴,将佛学智慧与人文理想巧妙结合,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明显融进了儒家的“心性”理论。他还希望借助佛性来重建理想人格,恢复传统文化中久违了的人性,以此实现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他的作品也因此表现出较强的思辨性。

  传统文化对现当代诗歌的影响

  现当代诗歌作品应当包含古典诗词和新诗的创作,从体例上看,古典诗词本身承袭了传统古诗词的韵律、格调、辞赋等内容,如旧瓶装新酒,在形式上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但新文化运动后,古典诗词的创作并未成为主流,也未产生明显的成就。因此,这里主要以新诗的创作为例进行分析。

  中国新诗发祥时期,郭沫若创作了一批自由奔放的诗歌,后来结集为《女神》一书出版。其诗歌中不仅有许多具有传统神话浪漫色彩的人物故事,主题也多为突破传统礼教束缚、追求人性解放和极致自由的呐喊之作。之后的“雨巷诗人”戴望舒、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皆有传统人文气息浓厚的诗作。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中饱含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所运用的描绘手法明显受到了晚唐诗人温庭筠、李商隐的影响。戴望舒的其他一些作品也明显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充斥着田园乡愁与牧歌情怀等浪漫气息。分析他的《致萤火》等作品,还可以发现他的死亡想象与书写方式属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统。总而言之,戴望舒的诗歌内容可能是现代性的,但他的形式或者说手法是古典的、传统的。

  (作者系南京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电影学)

编辑:刘晓明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