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修渠人的信仰

2021年01月28日09:50

来源:万博体育下载日报

  □于报生

  83岁的魏有山,是当年23岁的女青年魏秀花在修建红旗渠风门岭隧洞牺牲时的见证人。

  对于我们的到访,魏有山老人显得有点局促,他左手撑起一根木棍,右手摁在紫红色的两屉连桌上,努力从一把老式靠背椅子上立起。他弓着腰,用手拢着耳朵,连问几次才明白了我们的来意。

  老人几个月前不慎摔倒,身体伤残,行动受限。

  “太可惜了,太可惜了!”他花白的胡须抖动着,深陷的眼窝里滚出了泪水,不觉得哽咽了,半天发不出声来。

  风门岭隧洞是三干渠第三支渠上最长的一个隧洞,由河顺公社魏家庄等12个大队修建,全长2500米。为出碴通风,沿渠线上方打了15个竖井,最深的77米,最浅的也有30米。坚石、塌方、积水、硝烟,道道难关,处处险情,工程进展相当艰难。从1969年1月开工,到1974年5月竣工通水,用了5年零5个月。魏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魏三然领导施工,倒在了工地上,担任民兵营副营长的魏秀花,继承父亲遗志继续战斗在第一线。

  老人为我们还原着1971年10月那一天的现场:“我是第九生产队队长,是

  15号竖井的井长。秀花是乘着卷扬机系着的旧汽油桶下井的。四五十米深的竖井,井筒也不是那么直,可能是由于油桶晃荡撞壁倾斜出的事。当我听到井下‘丁零零’急促的电铃响起,就赶紧刹车,但事故已出,一切都晚了。”秀花掉到了井底,还怀着3个月的身孕。

  “秀花娘哭得死去活来,但真有肚量,爷儿俩都为修渠牺牲,她都没有给村里找一点麻烦。”魏有山老伴魏玉珍一旁插话,她也是当时在场的修渠人。

  屋子里的气氛突然凝固,只有灶火上煮着红薯的小米粥,“突突突突”地在锅里翻滚着……仿佛在翻腾那段艰苦岁月。

  顺着老人的眼神,我们看见了年画上,两行字闪着亮光:“红旗渠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老人像是在朝拜,又似乎是在寻思,扭过头看了看身后墙壁上挂着的算盘:“从1958年修建南谷洞水库开始,一直到1974年修成风门岭隧洞,我就一直带着它。它虽不会说话,但修渠的账目它算得清楚,看着它也是个念想。”

  “还有这个,也是老伙计,红旗渠通水那天,我就用绳系着它舀水。到现在也舍不得扔,用它喝的水甜啊!”老人指了指在桌上摆放的一个白色搪瓷茶缸。

  查阅红旗渠模范名单上没有魏有山的名字,所收集红旗渠的资料上,也没有找到魏有山的名字。事实上,无数个修渠的无名英雄都在这样奉献!他们修渠,修的是心,修的是信仰!

  可能是老人第一次接受这样的采访,有些激动,粗糙的大手搓在腿上好似放在哪里都不合适,布满皱纹的脸上泛着红晕,黑色的眼睛透过修长浓密的眉毛发出闪亮的光芒……

  “1958年春天,大队派我们几十个人参加修建南谷洞水库,我兼任司务长,指挥部分给我们的任务是出碴和运石料,一干就是好几个月。秋收时刚回到家,弓上水库又要人,大队又派我带上几个小伙子,起早就背着铺盖卷步行往那走。我们村离工地路程70多里,到合涧时天已经黑了,离工地还很远,就找了个地方住下,第二天上午才赶到。那时候20多岁,活蹦乱跳不怕累。”老人自豪地说。

  “1960年农历正月十三,红旗渠开工修建,当时叫‘引漳入林’,大队派我带人到谷堆寺打前站,整整步行了一整天,第二天起个早,先忙着盘好锅灶,又四处找住地,搭窝棚。上山的路很艰险,吃水还得沿小路到山下的漳河去挑水。”停顿片刻,老人接着说:“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修渠的大队人马就上山来了,推车的、挑担的,肩扛的,雄赳赳,气昂昂,女劳力走不动的骑着毛驴,胆大的还骑上骡子。长龙似的修渠队伍,弯弯曲曲、上上下下,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还说过这是过了一个‘革命化’的元宵节。

  “1960年正是困难时期,粮食短缺,虽然村里十天八天就派人往工地送粮送菜,但总还是不够吃,生活很苦,干活很累。我负责民工生活,每天都为吃喝发愁,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河草,有的民工还得了浮肿病。

  “开始施工很困难,很多地方都站不住人。指挥部就挑人腰系绳索,下到崖上打钎放炮,展开工作面。工地军事化管理,公社与公社、连队与连队,天天搞竞赛,热火朝天。虽然吃不饱,睡不好,但只要上工的号声一响,那就来了劲儿。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只要听党话、跟党走,就能早日修好渠、吃上水、浇上地,过上好日子。

  “我在工地上转战了十多年,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哪里去。通水后,县委命名我们为‘前仆后继专业队’,大队还专门立碑纪念魏秀花等牺牲了的同志。

  “俺干的事都提不到话下,没啥可访,杨贵老书记和县委的领导们那真是担了险、淘了神、吃了苦,那些为修渠而献身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老人的讲述,仿佛把我们也带入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数万人战天斗地豪气冲天,人人心中有信仰,一心只想多奉献!

  采访结束,走出里屋,魏有山老人拄着木棍、向前探着身子,挪步送我们来到窗前,老人留下了最真诚的笑容。(制图/张焱莉)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