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大秦赋》里的他,为何一生都想成为“仓鼠”?

2020年12月12日11:01

来源:中新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 宋宇晟)最近播出的《大秦赋》让不少人重新开始讨论两千多年的那段历史。

  在身处那段历史的人们中,李斯是极为特殊的一个:他见证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同时也眼看着秦国渐渐分崩离析。

  那么,见证了大秦兴亡的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他又做了什么?

  “厕鼠”与“仓鼠”

  年轻时的李斯,曾做过一个比喻。

  厕所里的老鼠,不但所食肮脏,而且常常被人惊扰;而生活在粮仓里的老鼠,吃着很好的粮食,居住环境也宽敞干净,还不受人畜惊扰。

  李斯得出的结论是:人过得好不好,要看他处在什么位置。

  这是《史记·李斯列传》的开篇。在后世史家的研究中,这番言论往往被称为李斯的“仓鼠哲学”,也是贯穿李斯一生的线索。

  在史籍中,李斯的早年经历并不清晰,但可知的是,他自称“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也曾做过郡小吏。前述这番“仓鼠之论”就是他身为郡小吏时的故事。

  就像他口中的那只老鼠一样,李斯是不甘只做小吏的,他要改变他身处的环境。

  于是我们在《史记》中看到,李斯先是到荀子门下学习统治天下的“帝王之术”,而后西向入秦。

  当时已是战国末期,除秦之外,六国皆弱。按后世史家的观点,当时秦国面对的问题已不是如何灭六国,而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

  李斯的意图也很明显,他想要成为那只“仓鼠”。因此他说出了“楚王不足事……无可为建功者”这样的话。

  临别时,他对荀子说了一段话。总结下来就是,人应该为处于卑贱的地位而感到可耻,而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他能否摆脱卑贱的环境,由贫困转变为富裕,不论用什么手段。

  逐客令与谏逐客书

  初入秦国,李斯就拿出了一份方案。他主张由秦国消灭诸侯,平定天下。

  毫无疑问,李斯是有才华、有能力的。秦王也开始愈发重视李斯的建议,拜他为客卿。

  可就在李斯被拜为客卿后不久,一件大事几乎断送了他本已计划好的未来。

  吕不韦任秦相时,关东士人大批入秦。史载,“诸侯之士,裴然争入事秦。”

  但这也引起了秦国旧贵族的妒恨。再加上秦王政即位后,郑国怂恿秦王修筑沟通泾河、洛河的水渠,以为疲秦之计。

  在秦宗室的建议下,秦王政下令逐客,迫使东方各国来秦士人离开秦国。老家在楚国的李斯自然也在其中。

  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谏逐客书》。

  李斯上书秦王,历陈重用他国人才可以强秦,而逐客即是资助敌国。

  而在这份《谏逐客书》中,我们仍能看到他“仓鼠哲学”的影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李斯在其中劝告秦王,只要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与发展就要不拘形式、采取一切手段。

  于是,秦王政废逐客令,采纳李斯的意见任用客卿。

  物极则衰

  在跻身社会上层的同时,李斯也渐渐感到了一种隐忧。

  只是,他似乎并没有仔细想过成为“仓鼠”之后的日子。《史记》中,这时的李斯开始把“物极则衰”这样的词挂在嘴边。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历史上,很多秦相的下场并不好。

  商鞅作法自毙,被诬谋反后起兵反抗,战败后尸首被车裂;张仪首创连横,却在秦武王即位后出逃魏国;吕不韦成就了始皇霸业,却遭罢相流放,最终饮鸩自尽。

  帮助秦国统一天下的李斯也没能逃出这个怪圈。

  而这个下坡路的开始,是秦始皇的去世。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突然病逝。

  胡亥、李斯、赵高等人秘不发丧。

  根据《史记》记载,李斯之所以同意易置太子,其实还是在为自己考虑。当赵高暗示,始皇长子扶苏曾反对李斯制定的一些政策时,愿做“仓鼠”的李斯就已经动摇。

  李斯并非没有纠结,但他还是难以割舍已到手的权势。虽然“仰天而叹”“垂泪太息”,但还是被赵高拉下了水,同意改立胡亥为秦二世。

  次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相李斯被赵高以“谋反”罪名“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临刑这天,李斯从监狱中被押赴刑场。走出阴暗牢房的他,似乎又想到了当年如“厕鼠”般的平淡生活。他转身对儿子说:“我现在多想和你一起回到老家,牵着黄狗出城追逐野兔。这还能办得到吗?”

  说罢,父子相对痛哭。(完)

  参考资料:

  《史记》《李斯的思想品格与秦文化政策的得失》《二十年来李斯研究述评》《中国写人史上第一篇剖析心灵的作品——我读〈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新论》《一只仓鼠的智慧和命运》《李斯的“老鼠哲学”》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