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古人有瘾】不屑于考试的他,为什么后来屡屡成为考题?

2019年10月26日0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5日电 题:不屑于考试的他,为什么后来屡屡成为考题?

  作者 宋宇晟

  在中国,考试似乎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从“近140万人报名2020年国考”,到考研时间日益临近。大家为考试奋斗,也因考试烦恼。

  虽然考试的内容并不一样,但应对考试的心情总是相似的。明朝时,就曾有个不屑于考试的名人,他被考试折磨多年,最终却屡屡被写入科考试题之中。

  他就是明代大儒王阳明。

  “神童”还是“熊孩子”?

  大多数人可能想象不到,王阳明小时候可算是个“熊孩子”,还很贪玩。

  王阳明少年时曾沉迷下象棋,因此耽误学业。

  在当时的家长看来,孩子下象棋简直就是玩物丧志。那种感觉或许跟今天家长们看孩子玩电子游戏很像,更何况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还是状元出身。

制图:张舰元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王华的办法可以说是简单粗暴。他趁着孩子睡觉的时候,把棋子棋盘直接扔进了河里。

  这像极了今天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过王阳明的反应可不同于现在的“熊孩子”。

  史籍记载,王阳明为象棋被扔特意作诗一首——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此诗后来还被收录到清人撰写的《坚瓠集》中。不得不说,虽然亲子间的矛盾几百年依旧如此,但像王阳明这样写诗“怼”爹的确实难得一见,也可见其天资不俗。

  不让下棋,少年王阳明就和小伙伴们玩起“战争游戏”。

  据说,他当时自己制作了大大小小的旗子,如排兵布阵一般指挥着小朋友们。

制图:张舰元

  父亲得知后又来骂他:天天玩这种游戏有什么用?王阳明还顶嘴,反问他爹,那读书又有什么用呢?

  几回合问答下来,王华语重心长地说,你要想像我一样中状元,就得勤学苦读;王阳明却回了一句,状元什么的才不稀罕。

  对话进行到这一步,结果显而易见,一顿打是少不了了。

  科举是“第一等事”吗?

  当然,王阳明并非一直是这样 “熊孩子”的形象。后来,他进入京城私塾读书,虽然仍有主见,但成绩还算不错。

  有一次,他问私塾先生,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给出的回答是“惟读书登第耳”。

  和之前跟父亲的对话相似,王阳明这次依旧不以为然。他觉得,考试并非第一要紧的事情,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并成为一个圣贤之人。

  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八股文已非常完备,但不少人把科举考试、加官晋爵当作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王阳明当时虽然年少,却一语道出其中真谛。

  虽然自己并不很重视考试,但王阳明还是在21岁时参加了浙江乡试。感觉像是考着玩玩,结果一考得中举人。

  次年,王阳明进入了科举的第二阶段——会试。这位多次对考试表示不屑的年轻人开始卡壳了。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王阳明参加会试不中。会试每三年举办一次,等他第二次参加会试时已是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但依旧落榜。

制图:张舰元

  不过他却毫不介意,还留下一句名言——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大概意思是,世人觉得落榜是耻辱,我是以因考不上而懊恼为耻。

  多年以后,王阳明写文章阐述了自己对科举的看法。他认为,参加科考是必要的,但这一定不能是沽名钓誉、徇私牟利的途径,而应该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

  在此后的书信文章中,王阳明多次表达类似的看法。他并不排斥科举,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如果不考取功名很难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但如果只重视科举,不注重身心修行,便会陷入急功近利的歧途。

  战场上的哲学家

  这样的思想在他后来的人生中一直有所体现。他重视身心修行,同时也是个实干者。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他再次参加会试,一举成功。王阳明开始步入仕途,只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上疏皇帝,触怒宦官刘瑾,结果被打入大牢,杖责四十,贬至贵州龙场驿。

  就是在这里,王阳明对儒家学说有了新的领悟,开辟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但王阳明终究未能继续他的哲学探究,而是走向了战场。

制图:张舰元

  刘瑾死后,他被重新启用。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阳明受命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该地区地势险要,贼匪活动猖獗。次年,46岁的王阳明前往剿匪。那个曾经只能在棋盘上推演或是指挥小伙伴“作战”的少年,如今走上了真正的战场。

  随后,王阳明率兵转战多地,一举荡平为患当地数十年的盗贼。但战事还未结束。两年后,宁王朱宸濠叛乱,占据南昌。

  得知叛乱消息后,王阳明一面向朝廷上疏报告、等待出兵,一面传檄揭发朱宸濠罪状、整顿备战,同时还率先发动心理战。

  他伪造调兵的公文以及虚假情报,而后故意让这些假文件落入叛军手中。这使得朱宸濠不敢轻易将主力部队调离南昌。

  等到朱宸濠发现朝廷并没有发兵时,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叛军主力这才开始向安庆进攻。而王阳明则利用叛军守备空虚的机会,一举收复南昌,而后在鄱阳湖迎战叛军,生擒了朱宸濠。

  成为考题

  但平定叛乱并未给王阳明带来什么好运,反倒引起了明武宗身边佞幸之臣的忌恨。

  王阳明经此一事后,愈发相信,“良知”足以真正忘却患难、超越生死。他提出,革除功利之弊,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这便是他所言的“致良知”。

制图:张舰元

  今天看来,这种说法主要强调通过道德教育让人们明善恶,从而正本清源。

  明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在此后的时间里,他的学说成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东亚有较大影响。

  甚至,少年时曾不屑于科考的王阳明,屡屡被写入当时的乡试试题中。隆庆、万历年间,浙江等地的乡试策题常常能见到关于王阳明的考题。

  这些考题固然与当时的学术环境、社会环境不无关系,但我们也可看出,王阳明所倡导的学说影响之深。(完)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 [日]鹤成久章 著、申绪璐 译:《万历元年浙江乡试的策题——论王守仁的孔庙从祀与浙江王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

  4 [日]冈田武彦 著、杨田 译:《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年版。

  5 郦波:《曾经的“叛逆少年”王阳明》,《人民周刊》 2018年第24期。

  6 陈迎年:《王阳明良知-教化现象学脞说》,《浙江社会科学》 2017年第2期。

  7 张新民:《王阳明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发展脉络》,《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

  8 钱明:《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第6期。

  9 张学智:《论王阳明思想的逻辑展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

  10 杨国荣:《王阳明的哲学历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

编辑:杨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