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浇瓜之惠”,一个让老子称道的汝州故事

2019年08月08日07:37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梁国城墙遗址

  □尚自昌文图

  成语“浇瓜之惠”也称“灌瓜之义”,比喻以德报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纷争。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四》:梁与楚的边亭皆种瓜。楚亭人妒恨梁人的瓜长得好,夜往毁之。梁县令宋就制止了梁人的报复,并派人帮助楚人灌瓜,使楚瓜日美。楚王以重金相谢,与梁交好。这个以德报怨、与邻修好的德善故事就出自古汝州的梁国,是汝人梁国大夫宋就处理边亭纠纷留下的感人事迹。历史典故“梁亭夜灌瓜”也出自这里。

  梁国古梁县汝州曾用名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进入东周时代。不久,周平王把属王畿之地汝州一带,封给了他的儿子姬唐,国都选址在商代霍国的旧城,今汝州王寨乡樊古城一带。都城北临汝河,南临霍阳河,东西城壕将二河挖通。四面环水的都城,有多个桥梁相通。环城周围多水泽,鱼梁密布。可能因为梁的因素太多,就将梁作为封国的国名,于是改霍地为梁国。梁就成为姬唐及家人的氏,这里是中华梁姓的一个发祥地。成语“浇瓜之惠”就出自这个梁国。

  春秋初期,被秦国赶到陆浑一带的戎蛮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戎蛮强大后打败了梁国,将梁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后来楚国又消灭戎蛮,梁地归楚国管辖。战国时期,郑国在梁地交战,将楚军赶走,将梁地划入郑国。后来韩国又取代了郑国,将梁改为南梁,以区别当时的大梁和西梁。秦灭东周后,给周赧王封的梁邑就是此地。秦统一中国后,将梁地改为梁县,治城仍旧,归治在洛阳的三川郡管辖。两汉、魏、晋、南北朝承之。隋设伊州辖梁等八县,州治在梁县城。唐置汝州辖梁等七县,治在梁县城,后因汝河发水冲毁了梁县城的北部,随之将汝州和梁县城迁到今汝州城。明初将梁县并入汝州,梁县与汝州合二为一,梁从姬唐始称存在2000多年。明清汝州的文人常以古梁人自居。

  古梁城遗址今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亭夜灌瓜怨解成友邻

  《新序》是西汉学者刘向编纂的先秦至汉初的历史故事类编,共十卷。其中《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一卷,《义勇》一卷,《善谋》二卷。成语“浇瓜之惠”和历史典故“梁亭夜灌瓜”等就出自《杂事》第四卷中。

  原文: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译成现代文大意是:梁国有个大夫叫宋就,曾经担任过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与楚国相邻。在两国的边界上都有哨亭,以防止对方人员闯入。两国都在各自的国土上种有西瓜。由于梁国的士卒非常勤劳,他们经常给瓜地浇水施肥,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大又多;而楚国的士卒非常懒惰,他们既不给瓜地浇水,又不施肥,结果他们的瓜又小又少,楚县的县令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恼火,他立即派人把驻守边界的亭尉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番。亭尉遭到斥责后,心里非常恼火,他把自己受责备的原因归咎于梁国的西瓜长得好,于是就在晚上偷偷越过边境,毁坏了梁国的瓜地。梁亭的士兵觉察后,就向县尉报告,也想偷偷地报复去破坏楚亭的瓜。县尉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哎呀!这怎么行呢?结下仇怨,这是惹祸的根苗啊。别人做坏事自己也跟着做,怎么心胸狭隘得这么很呢?如果让我教你们办法,一定经常晚上派人过去,偷偷地好好浇灌楚亭的瓜,不让他们知道。”于是梁亭的人经常夜里偷偷地去浇灌楚亭的瓜。楚亭的人早上巡视瓜田,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长得一天比一天好。楚亭的人感到奇怪,就留心观察,知道原来这都是梁亭的人干的。楚国的县令听说以后,非常高兴,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说以后,既忧虑又惭愧,非常不好意思。告诉主管的官吏说:“查一下破坏梁国瓜的人该没有其他的罪过吧?这是梁国暗中在责备我们啊。”于是准备了优厚的礼物以表歉意,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道梁王,认为他很讲诚信,所以梁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是因为宋就开始的。俗话说:“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说得“报怨以德”就是这类事!别人已经做了坏事,有什么可以仿效的呢?忍让化干戈梁人美名传

  宋就作为梁国边境县的一个县令,在处理边境纠纷上面显得很是大度。是楚国边亭的人先挑的事,破坏了梁国边亭的瓜,所以梁国边亭的人想以牙还牙,于情于理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宋就没这么想,他想的是,一个人如果知道另一个人干的是错事,干吗还要去仿效他呢?所以他不仅没有支持这种报复意见,反而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让梁国边亭的人偷偷浇灌楚国边亭的瓜。这样的善举给了楚国人以很大的震撼,连楚王都感到很惭愧。在楚王看来,这是梁王讲诚信的结果,所以决定与梁国交好。因此,梁楚之欢实际上是宋就促成的。

  以德报怨、化仇为友是儒释道共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汝人梁亭夜浇瓜作为以德报怨、化仇为谊的典型事例,不仅受到老子的称赞,还衍生出多个汉语词语。除成语之外,《汉语大辞典》中有个专有名词叫“灌瓜”。历史典故中,有“梁楚浇瓜”“宋就浇瓜”“楚瓜梁灌”“梁楚之欢”“灌瓜赠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智/中国人的美德》中,有《梁亭夜灌瓜》的故事。

  “灌瓜”常常被后人与另一个典故“争桑”对比连用,用来劝说和教育人遇纠纷互让互谅,才能免除不必要的祸端。“争桑”又名“争桑之战”“二女争桑”。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说得是春秋时楚国与吴国两个女子为争采边地一棵桑树上的叶子引发纠纷,导致两个家族互相仇杀攻打。两国边邑的官长听说后,一怒之下也相互进攻,楚国灭掉了吴国的边邑。吴王大怒,讨伐楚国,攻取了这两座城才离开。后用此典比喻因民间争端而引起战祸。

  《晋书·苻坚载记上》中,有“昔荆吴之战,事兴蚕妇;浇瓜之惠,梁宋息兵”。《周书·杜杲传》中,有“陈国息争桑之心,本朝弘灌瓜之义。”均用对比的手法连用两典,赞扬梁人灌瓜解怨成为友帮,批评二女争桑引发成战事。

  试想,如果楚吴两国边境的地方长官有一个不感情用事,像宋就一样能化解边民之间的小矛盾,就不可能导致事态不断扩大,终于爆发了两国间的战争,成为后人的笑柄和反面教材。

  (作者系汝州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出版有《风穴寺探秘》《汝瓷的前世今生》《汝文化简论》等书)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