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体育下载

【解密档案】“追访万博体育下载‘知青岁月’”完结篇:知青运动历时25载无声落幕

2018年04月10日13:57

来源:大河网

  一批知青重访当年集体插队的农场,追忆那个火热的年代。▲

  □大河报记者孟冉文李康图

  核心提示

  终结“插队”、下乡不再搞“一刀切”……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国家对知青政策的调整,历时25年之久(1955年12月~1980年年底)的上山下乡逐渐落下帷幕。但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被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上山下乡成了一场教育人、改造人的政治运动”的反思,却并未消散。

  从轰轰烈烈,到渐行渐慢,紧跟国家形势的万博体育下载知青运动,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初脱离上山下乡的轨道,无声无息地画上了句号。

  爱情之花“老三届”知青的甜蜜收获

  在万博体育下载近百万知青中,一个名为“老三届”的特殊群体,格外引人注目。

  所谓“老三届”,是对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的统称。按照惯例,对应届毕业生要及时组织升学或分配工作。但是,由于开展“文化大革命”,学校既未招收新生,也未组织毕业生升学、就业,学生一直留在学校停课闹革命。全国多达千万人的老三届学生,仅家居城镇的初、高中毕业生就有约400万人。随着“文化大革命”形势的发展,这部分人的出路只有一个: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虎俊峰,郑州铁路局车辆北段退休职工。1969年年初,在经历了大批判、大串联和红卫兵组织之间的无数次纷争之后,他作为1967届高中毕业生,从郑州一中下放到荥阳县(现为荥阳市)二十里铺公社赵家庄大队后姚岗生产队插队落户。回想近3年的知青岁月,虎俊峰最憷的是三种活儿:一是割麦子,二是挑大粪,三是剥玉米叶。不过,最让他难忘的是,那些日子收获了爱情。

  后姚岗生产队是个只有250名社员的小村庄,村里有6位郑州其他学校的知青,虎俊峰很快“注意”到了其中一位女知青。她很漂亮,梳着大辫子,说话温柔。虎俊峰主动找她聊天,得知她叫王幼玲,是郑大附中(现为省实验中学)的“老三届”。两人很快熟识,整天有说不完的话。一天,虎俊峰鼓足勇气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没想到王幼玲说自己已经有了男朋友。心情灰暗的虎俊峰请了一个星期病假,治疗“受伤的心”。后来,虎俊峰觉得只要她没结婚,自己就有希望。于是返回村里后,一边积极劳动,一边狂追不舍。大队书记姚国俊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劳动中有意给他们创造“机会”。最终,王幼玲被虎俊峰的痴情打动了。

  1971年,郑州铁路局招工,虎俊峰第一批返城。随后,王幼玲也调了回来。4年后,他们结为连理。如今,两人都已退休,还经常回荥阳,重温当年的甜蜜。

  重访农场追思当年倏然离世伙伴

  “眷恋”、“热爱”、“怀念”、“痛苦”、“财富”,这是众多受访万博体育下载知青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这些词汇,包含了知青们对那段非常生活的感受,以及对非常生命的领悟。

  前几天,郑州市民彭天增组织数十名知青重返当年集体插队的青年农场,记者受邀随队前往。1971年,彭天增就读于郑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初一年级。当年1月16日,他和200多名同学被派往该市古荥五七青年农场(现属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姚湾村)劳动,1976年返城,进入公安机关工作。

  农场位于黄万博体育下载岸邙山一片阔大丘陵。如今,那些由千把号男知青挖掘的窑洞宿舍,以及一块块平整出来的农田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别墅群。彭天增感慨说,他们那会儿只知道在“广阔天地”里割草、养猪、种麦子(麦子亩产不到100斤,连他们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大把金子般的青春就是这么度过的。

  彭天增所在的知青农场按部队建制,6个连队的知青全是没毕业的中学生。1973年夏天,彭天增他们在地里干农活,一个叫元宝的同学负责送饭。那年雨水特别大,邙山是黄土高原延续下来的丘陵地带,经水浸泡后,土质松软,极容易塌陷。

  一天,元宝挑着饭从村里的伙房出来,步行近5公里前往农场。此时,大雨倾盆,昏天黑地。元宝跌跌撞撞,走过一片水洼时,他本能地迈大步子,想跳过去。不料,一只脚刚着地,轰隆一声,前面塌出一个大坑。元宝身体失去平衡,一头栽进去,旋即掉入和水洼相连的池塘,没了踪影。

  数十名老乡和6名水性厉害的知青无数次轮番潜水,当晚午夜,才找到元宝僵硬的身体。

  第二天,元宝的父亲从市里工厂来到农场。老人尚不知儿子已离开人世,他带来了一堆食品,想给儿子改善生活。带队干部吩咐大家倾尽所有摆了一桌丰盛宴席。老人思子心切,说饭就不吃了,见到儿子就走。干部好言劝慰,说不急,吃了饭再走不迟。正说着,彭天增和几位同学从市里买花圈赶回农场。他们扛着花圈推门而入,领导大骂“滚出去”时为时已晚。看到挽联上元宝的名字,老人当场昏厥。

  当晚深夜,同学们将元宝抬上殡仪车,连夜拉到郑州火化。16岁的元宝,就这样匆忙告别热火朝天的人世,去了另一个世界。

  政策调整终结“一刀切”下放方式

  “组织知青上山下乡的目的本来很明确,就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件事被搞歪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被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上山下乡成了一场教育人、改造人的政治运动……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其方针、政策、措施和方法都发生了错误。”在《25年来知青工作回顾与总结》中,国务院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知青运动,进行了上述反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968年之前,知青上山下乡主要靠政府号召,虽然也有动员,但基本上是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如身体有病的和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留在城市。可是从1968年年底开始,随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指示的落实,留不留城,就不是知青本人和家长能左右得了的事情了。“下乡最光荣,留城很可耻。再说了,户口都被学校先迁到农村了,还咋待在城里?”李新生说,特别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那两年,根本不考虑本人条件、家庭状况,一律都要下,所谓“一锅端”、“一片红”。在这种政治压力下,据统计,1968和1969两年间,全国下乡知青超过460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

  万博体育下载省知青联谊会内部刊物《知青》杂志总编辑刘建生说,虽然从1973年以后,国家规定了下乡和留城的政策,不搞一刀切了,但仍然偏重用行政手段动员,“有的地方甚至用强迁户口、断绝口粮、给家长办'学习班'和停发工资等措施,迫使知青下乡”。

  “文化大革命”过后,在邓小平的亲自关怀下,中央决定统筹安排解决知青就业问题。知青命运迎来转机。

  1978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第74号文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做出规定:矿山、林区和分布在农村有安置条件的企事业、小集镇、一般县城等单位以及地区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不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凡是独生子女,父母双亡的,归侨学生,中国籍的外国人子女,均不列为下乡对象;参军的下乡知识青年,退伍后不再回农村插队,原则上由父母所在地分配工作;不再对知青插队安置,全部转向国营农场等等。

  最让知青欢欣鼓舞的是,这个文件照顾到了知青返城后的切身利益,在农村劳动那段时间计入了工龄。记者查阅档案看到,城市企事业单位在对知青的选调上,“要合理解决下乡知识青年招工后的工资待遇问题。分配到技术工作岗位的,在考核定级前,下乡满二年以上的,享受学徒第二年的待遇;满三年以上的,享受学徒最后一年的待遇;满五年以上的,享受一级工待遇”。

  1980年,万博体育下载已有10个省、市停止了上山下乡。但在郑州,这场活动并未彻底结束,知青仍在下放。

  运动终结上山下乡历25载终落幕

  1980年10月20日,18岁的吴新田将自己的户口从郑州铁路新村,迁到市郊沟赵乡知青农场,开始了为期两年多的最后知青岁月。

  吴新田是郑州铁路局子弟,郑铁第九中学高中肄业生。“我想当兵,可没有高中毕业证,接父亲的班也不够资格,又不想在家吃闲饭,只好下去了。”吴新田说,他所在的农场是郑州铁路局于1970年创办的,只接收本单位的知青,有几十个连队,2000多亩耕地。吴新田分到第十九连,有40多个人,受国家知青政策调整影响,管理比较松散,人心涣散。“我们每天一觉睡到晌午头才起床,并不真心干农活,倒是经常出去承揽电缆铺设工程,挖30米电缆沟可得5分钱。”他说,当时农场每月还发15元生活费,算是很高了。

  在吴新田的记忆里,自己的知青生活没有太多悲喜,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上世纪70年代初下放到农场的老知青,“他们回不了城,待在这里又没有出路,颓废得很。有的人到1986年农场撤销时才离开,年龄大,没文化,又没有职工身份,到处打零工维持生活”。1982年,吴新田通过考试被铁路局录用,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农场,从此再没回去过。

  实际上,在吴新田到知青农场的前两个月,中共中央已于1980年8月7日发出了[1980]64号文件。这个《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文件,明确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安置方向,主要思路是,今后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要采取在城镇郊区发展集体所有制的知青场(厂)队和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办法。

  “这种以知青为主的集体企业,在当地政府统筹规划和扶持下,可以由城乡有关单位集资兴办,实行城乡互助、工农两利的政策。”据1973年至1982年任万博体育下载省知青办副主任的高冠英介绍,搞得好的,工资福利允许知青自己做主,其城市户口及粮食关系不变。留场(厂)队就业的,从入场(厂)队之日起计算工龄。新办的知青场(厂)队,五年内不交税,不上交利润,不负担农产品的统购派购任务。

  “1981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这种机制办理。”高冠英说,当时我省知青办和劳动部门合署办公,专门安排知青回城就业,解决知青子女入学、插队知青的工龄计算等,“情况很多,有的知青参军了,有的考取了大学,有的被工厂招工回城。直到几年后知青办被撤销,基本没发生大的波折”。

  历时25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终于无声无息地画上了句号。(追访万博体育下载“知青岁月”系列完)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大事记

  □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成为日后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

  □1955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的社论,首次提出了动员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的问题。

  □1955年12月,毛泽东在《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中指出,“一切可能到农村中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成为上山下乡运动最著名的口号。同年,共青团中央组织青年进行东北垦荒。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首次使用了“下乡上山”的提法。

  □1960年9月,天津下乡女知青邢燕子事迹发表后,引起全国知识青年热烈反响。

  □1962年下半年开始,知青上山下乡在全国范围有计划地展开。

  □1964年1月,中央安置城市上山下乡知青领导小组成立。

  □1966年,下乡知青返城“造反”风潮涌起。

  □1967年,北京的红卫兵主动申请到边疆插队落户。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指示,掀起全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空前高潮。

  □1969年5月,各级上山下乡办事机构成立;当年8月,上海知青金训华奋战山洪时牺牲。

  □1972年2月,中央规定下乡两年以上的知青可作为城市招工对象。

  □1972年5月,杜恒昌等69名知青在内蒙古救火时牺牲。

  □1973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当年7月,辽宁知青张铁生高考时交“白卷”。

  □1975年,全国有236万名城镇知青下乡,为“四五计划”期间人数最多。

  □1976年5月,国务院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成立,陈永贵任组长,知青代表侯隽任副组长。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

  □1978年10月,中央决定统筹安排解决知青就业问题;当年12月,云南农场知青请愿、罢工要求回城。

  □1973年3月,邓小平批评知青闹事;当年4月,知青安置经费使用权调整。

  □1980年5月,中央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当年8月,城镇就业制度进行重大改革,知青政策调整。

  □1981年11月中旬,中央决定由劳动部门统管知青工作,解决知青遗留问题。

  原载《大河报》2007年12月27日A19版


编辑:杨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